第33章(5 / 7)
天津那边如今却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中心了,那边不光搞了个天津织造,每年卖出去的那些羊毛的布料还有其他的相关产品,一直就是供不应求,便是南方不怎么冷的地方,寻常人家也愿意买几斤毛线回去,织几件毛衣穿着,秋冬的时候穿在里面,外面都不用罩夹袄,穿一件单衣,也没多冷了。
如今,天津那边又开了晒盐场,那边原本就是滩涂盐碱地,芦苇都长不起来,如今干脆开垦出来做了盐田,没多久,就晒出了不知道多少白花花的盐出来,简直把人都看傻了。
圣人又下了诏令,晒盐场那边,十石起步,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所有的商人都可以到这边批发带回去出售。
当然了,朝廷还制定了一张建议零售价的表格,不同的地区,根据距离盐场的远近,制定零售价。以后,各地盐政的责任就是,若是发现当地的食盐价格超过了这个零售价,那么甭管你这到底是买的官盐还是怎么回事,统统算是私盐。
这么一折腾之后,林如海算是彻底解脱了。
而江南那边,那些盐商算是倒了大霉。这年头官盐的价格贵那是有道理的,毕竟,这年头采用的是煮盐法,给灶户发放铁锅,连柴炭都是有数的。
铁锅煮盐自然会有锈蚀,一个铁锅用不了几次,问题是,煮一锅海水,才能煮出多少盐出来呢?如此一来,盐的价格不贵,那才叫天理难容,寻常百姓,一年哪敢吃多少盐,放一点意思意思,保证不会因为没有盐分的摄入出问题,也就算了。
因为煮盐的成本问题,盐商再压迫灶户,但是,你不能让他们血本无归啊,因此,这种煮出来的盐,成本价就不低,如今这边通过晒盐之法,晒出来的盐,零售价也就比煮盐的成本价稍微高一点,而那些盐商,自个得弄个库房存放,还得有人手,因此,他们手里头盐越多,回头只有亏得越多的道理。
这帮跟甄家勾结,这些年来,肆意哄抬官盐的价格,私底下私盐卖得极为猖獗的盐商这次算是倒了血霉,自个手中的什么盐引立马成了废纸,他们要是按照盐引上的数量,跑到煮盐的地方去弄盐,非得亏死不可,囤积的那些盐更是想出手都卖不掉。他们当初为了多赚一些,在出售的私盐里头掺沙子,恨不得一斤盐里头有一半都是沙子,但是因为官盐太贵,百姓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买下来,但是如今别说这种掺沙子的盐了,哪怕是那些没掺沙子的盐,人家也不买账了。
这年头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族里头,自然就有经商的人,在知道如今晒盐场那边盐卖得便宜,而且十石起步就能卖的时候,一些大族干脆就叫各家凑钱,直接让族人跑到晒盐场那边买盐回来,盐反正又不会变质,多出来的,哪怕是用来腌腊肉,做咸蛋呢,总是不会浪费的。
因此,那些跟甄家沆瀣一气的盐商如今差不多是彻底破产了,一个个如丧考妣,跑到甄家那边寻个对策。
甄家那边自个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圣人开挖晒盐场的事情,根本就没通过内阁,等到晒盐场的盐都大批量生产出来了,才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个消息。有碍于这年头的通讯方式也就是那样,无非就是快马加鞭,有点技术含量的,那就养什么信鸽,或者是鹰隼之类的鸟儿传信。问题是,这些鸟儿又不会瞬移,凭空能开出个空间门出来,也没有神行千里的技能,它们饿了得觅食,累了得休息,从京城飞到江南,也得有个好几天时间。
几天过去,不等听到消息的人反应过来,朝廷改革盐政,以晒盐代替煮盐,盐价日后会有最高价的消息,已经通过朝廷的邸报传出去了。
朝廷的邸报从来都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送四方的,江南那边又一向文风颇盛,读书人很多,便是贩夫走卒,说不得也认识几个字,因此,得了消息之后,大家回去一说,一群人商量一番之后,顿时决定,哪怕自家这些时日暂时不吃盐呢,先等到朝廷那个平价盐出来再说。
因此,哪怕那些盐商急急忙忙想要清仓止损,也没有人肯接手了,谁也不是傻瓜,这批盐算是彻底砸在手里了。甄家那边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是甄家自己,也是不乐意接手这些盐的,最后,大家也只能相对无言,哭丧不已了。
↑返回顶部↑
如今,天津那边又开了晒盐场,那边原本就是滩涂盐碱地,芦苇都长不起来,如今干脆开垦出来做了盐田,没多久,就晒出了不知道多少白花花的盐出来,简直把人都看傻了。
圣人又下了诏令,晒盐场那边,十石起步,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所有的商人都可以到这边批发带回去出售。
当然了,朝廷还制定了一张建议零售价的表格,不同的地区,根据距离盐场的远近,制定零售价。以后,各地盐政的责任就是,若是发现当地的食盐价格超过了这个零售价,那么甭管你这到底是买的官盐还是怎么回事,统统算是私盐。
这么一折腾之后,林如海算是彻底解脱了。
而江南那边,那些盐商算是倒了大霉。这年头官盐的价格贵那是有道理的,毕竟,这年头采用的是煮盐法,给灶户发放铁锅,连柴炭都是有数的。
铁锅煮盐自然会有锈蚀,一个铁锅用不了几次,问题是,煮一锅海水,才能煮出多少盐出来呢?如此一来,盐的价格不贵,那才叫天理难容,寻常百姓,一年哪敢吃多少盐,放一点意思意思,保证不会因为没有盐分的摄入出问题,也就算了。
因为煮盐的成本问题,盐商再压迫灶户,但是,你不能让他们血本无归啊,因此,这种煮出来的盐,成本价就不低,如今这边通过晒盐之法,晒出来的盐,零售价也就比煮盐的成本价稍微高一点,而那些盐商,自个得弄个库房存放,还得有人手,因此,他们手里头盐越多,回头只有亏得越多的道理。
这帮跟甄家勾结,这些年来,肆意哄抬官盐的价格,私底下私盐卖得极为猖獗的盐商这次算是倒了血霉,自个手中的什么盐引立马成了废纸,他们要是按照盐引上的数量,跑到煮盐的地方去弄盐,非得亏死不可,囤积的那些盐更是想出手都卖不掉。他们当初为了多赚一些,在出售的私盐里头掺沙子,恨不得一斤盐里头有一半都是沙子,但是因为官盐太贵,百姓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买下来,但是如今别说这种掺沙子的盐了,哪怕是那些没掺沙子的盐,人家也不买账了。
这年头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族里头,自然就有经商的人,在知道如今晒盐场那边盐卖得便宜,而且十石起步就能卖的时候,一些大族干脆就叫各家凑钱,直接让族人跑到晒盐场那边买盐回来,盐反正又不会变质,多出来的,哪怕是用来腌腊肉,做咸蛋呢,总是不会浪费的。
因此,那些跟甄家沆瀣一气的盐商如今差不多是彻底破产了,一个个如丧考妣,跑到甄家那边寻个对策。
甄家那边自个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圣人开挖晒盐场的事情,根本就没通过内阁,等到晒盐场的盐都大批量生产出来了,才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个消息。有碍于这年头的通讯方式也就是那样,无非就是快马加鞭,有点技术含量的,那就养什么信鸽,或者是鹰隼之类的鸟儿传信。问题是,这些鸟儿又不会瞬移,凭空能开出个空间门出来,也没有神行千里的技能,它们饿了得觅食,累了得休息,从京城飞到江南,也得有个好几天时间。
几天过去,不等听到消息的人反应过来,朝廷改革盐政,以晒盐代替煮盐,盐价日后会有最高价的消息,已经通过朝廷的邸报传出去了。
朝廷的邸报从来都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送四方的,江南那边又一向文风颇盛,读书人很多,便是贩夫走卒,说不得也认识几个字,因此,得了消息之后,大家回去一说,一群人商量一番之后,顿时决定,哪怕自家这些时日暂时不吃盐呢,先等到朝廷那个平价盐出来再说。
因此,哪怕那些盐商急急忙忙想要清仓止损,也没有人肯接手了,谁也不是傻瓜,这批盐算是彻底砸在手里了。甄家那边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是甄家自己,也是不乐意接手这些盐的,最后,大家也只能相对无言,哭丧不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