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4 / 5)
致庸向潘为严看去,泪几乎要落下,强笑道:“知我者潘大掌柜也!”潘为严也红了眼圈,半晌终于道:“东家有一颗鲲鹏之心,潘为严知道。可光是潘为严知道就行了,如果让天下人,甚至让当今太后也知道的话,就大大不妙了!这些年来,东家一次也没有跟潘为严再提过汇通天下、货通天下,可潘为严知道,东家心中一天也没有忘掉过它们!不只东家没有忘记,朝廷也没有忘记,很多人都没有忘!东家圈禁的时间虽然很长,可东家说讨,为了实现汇通天下、货通天下。东家还可以花去二十年,甚至一生,这话东家忘了吗?为严是没有忘,因此今天为严仍要劝东家继续像像过去被圈禁的那些年一样低调隐居!”
致庸对这些话虽然心中已有预感,但听潘为严明白说出来,仍像受了重重一击,五雷轰顶,心乱如麻。潘为严心中难过,上前扶住致庸,哽咽道:“为严深知十年来东家一直都盼着重新出山,做成两件事,一是重走天下的商路,挣出一大笔银子,还给当年从天牢里将您救出的那位恩人。第二件要做的大事仍然是汇通天下。就是为了实现这两大夙愿,我也定要劝东家您像过去一样,呆在乡间,韬光养晦,什么也不做。只有让天下人、让朝廷知道东家再没有当年的雄心,乔家也再没有当年那么多银子,东家和乔家才是安全的,也只有乔家安全了,东家的两大心愿才可能完成。天下初定,但朝廷的面孔却一向多变,无论是东家还是我,都只有待时而动啊”不知过了多久,致庸终于艰难且痛苦地用尽全身力气点了点头。没有人知道后来他们又谈了些什么,致庸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次谈话。只是当日下午潘为严上了马车,驶出乔家大院之后,致庸呆呆地望着一直守着他的曹掌柜,突然头一歪倒了下去。曹掌柜大惊:“东家,你怎么啦?快来人!”家人慌忙将致庸抬起放到床上,大家乱成一团。曹氏也匆匆赶来:“二弟你怎么了!快叫医生!”致庸微微睁开眼睛,向曹掌柜望去,嘴唇轻轻动了动。曹掌柜忽然醒悟:“长栓,快,快去追潘大掌柜,让他进京后设法禀告庆亲王,就说东家得了风瘫之疾,起不了床,已经是个废人了!”长栓没弄明白,曹掌柜赶紧向他附耳低声说了几句,长栓点头去了。围着致庸的人互相看了看,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只见致庸别转头,呆呆地盯着帐子,许久许久,一行泪终于从他眼角慢慢流了下来。
一个多月以后,新任山西巡抚胡叔纯果然到了乔家,他宣读的圣旨除了解除对致庸的圈禁外,同时还要求他一百万两银子捐官。致庸“重病”在床,根本就“没法”接旨。胡叔纯心领神会,回去后便用“风瘫卧床”这个借口,一纸奏折帮致庸把官捐推掉了,总算将此事告一个段落。
4
致庸在床上整整躺了三个月才起床,恢复了以前的生活。他依旧尽力做一些善事,这些善事甚至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夜晚的烛影依旧如蝴蝶般在墙壁上振振欲飞,致庸的心却似乎完全平静了下来,他闲时读书,更多的时候他会练习书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诸如此类的诗词,一遍一遍地写,他也手抄庄子、孟子等典籍,写完后,再一页页由长栓小心焚去。
当然,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也会发生令他大为高兴喜悦的事情。虽然三姐如玉、刘本初刘老先生皆先后去世,但元楚却一直在乔家苦读,后来又是由致庸做主,将他送往山西最有名的晋阳书院攻读。元楚不负众望,终于在一年殿试中独占鳌头,考取了状元,并在不久后作为使馆参赞驻守德意志国。
元楚高中后曾回乡叩祖,亦是当年一大盛事。水长清古怪,仍不让元楚进门,元楚只得回到乔家,叩拜乔家的祖宗。致庸哪里肯,便带着他到了坟地里,在如玉墓前祭拜了一番。
元楚叩祖结束预备返京,在临行前,致庸伤感道:“舅舅再也不能像你这样报效国家了!”元楚跪接致庸手中的酒,慷然道:“舅舅放心,舅舅心里想什么,元楚一清二楚,元楚出使德意志国,只是元楚报效国家的一个开始,日后元楚一生都会记住舅舅的教诲,只要舅舅仍然困守乡里,元楚在外面,就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致庸又是眼泪,又是欢笑,在元楚一行远去很久后,他又抄起挂在腰间的单筒望远镜看了又看,呐呐道:“真羡慕他,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走遍世界,为国效力!我这一生却”
日子周而复始,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刻,他想起多年前的夙愿,他曾经希望像蝴蝶般自由自在,携着心爱人的手,游遍大江南北。虽然玉菡甚少见面,而雪瑛更是多年不通消息,但在他朦胧的梦境中,这两个女子常常合二为一,一起伴着他,自由自在地走遍神州大地无数胜景——千古一圣孔老夫子登临过的泰山,荆轲刺秦辞行时唱出慷慨悲歌的易水,楚霸王中了十面埋伏兵败自刎的垓下,秦将白起坑赵兵四十万的长平,秦始皇帝令蒙恬修建却被孟姜女哭倒的万里长城,从昆仑山直泻东海的滔滔黄河,谢家小儿郎大败前秦苻坚的淝水,隋炀帝开辟的南北大运河,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马嵬驿,苏东坡泛过舟的赤壁,徐霞客游记里的奇瑰黄山
同治七年起,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席卷了整个北方地区,晋、陕、豫三省饿殍遍地,灾民无数。灾荒初起,致庸就让长顺在村头开设了一个施粥场,一日两餐,施粥给来到这里的灾民。不想周围的灾民闻讯而至,聚集在乔家堡外不走,一时竟有数万之众。长顺开始只在粥场安了两口煮粥的大锅,致庸发觉不够,便增加到二十口,后来一直增加到一百口。整整四个月过后,灾民的数量不见减少,反见增多。等致庸发现事情的严重时,聚集在乔家堡村头的灾民已达十万之多。
曹掌柜找到内书房里来,对致庸皱眉道:“东家,看这个架势,只怕靠乔家一家之力,撑不了多久啊。”致庸满嘴都是燎泡,沉吟半晌,痛下决心道:“曹掌柜,我想好了,把这几年积攒下来准备还给那位恩人的三百万两银子全取出来,派人去外地籴粮,把粥场维持下去!”曹掌柜吃了一惊道:“东家,那位恩人的银子就不还了?”致庸苦笑道:“还自然是要还的,银子花了以后还可以再挣,村外这些灾民是冲着我乔致庸来了,我不能让他们死在这里!”长栓在一旁嘟哝道:“天下灾民这么多,光我们山西省就饿死了二百万,你救得过来吗?”致庸瞪他一眼:“我乔致庸年年困守乡里,要救得天下灾民也就是说说罢了!可我就是救不了天下灾民,我连大门外这些灾民也救不了吗!”曹掌柜点头道:“行,我听东家的!”他说着走出去,安排掌柜的和伙计们提银子外出买粮。
这边致庸又把乔家众人一起喊了出来,致庸环顾大家,大声道:“大家听着,既然天下人都成了灾民,我们自己也就是灾民!从这顿饭起,家里不开伙了,到了开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村头和灾民们一起吃粥!再有,从明天起,这个家从我开始,所有人都不得再穿绸缎衣裳,把这些衣裳收好了,等哪一天银子接济不上,就拿它们去为灾民换粮食,熬粥!”众人站着不语,女人们中间发出轻轻的抽泣声。曹氏往前走了一步,颤巍巍道:“孩子们,二弟说得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天下人都成了灾民,我们自己怎么能例外!杏儿,去给我准备一个大碗!你们要是觉得出不去门,等外头的粥熬好了,我带你们去吃粥!”
当日中午,乔家堡外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曹氏带着全家及男女仆人全部粗衣麻鞋,每人一只大碗,从乔家大院鱼贯走出,走向村外,走向粥场:千千万万的灾民看到了这一幕,知道了他们的身份,一片一片跪倒下来磕头,哭的喊的都有——“小人们给老太太叩头!谢老太太让我们活命!”
曹氏走上前去,众灾民急忙让出一条道。那曹氏伸出手中大碗,让长顺给自己盛了一勺粥,回头大声对灾民道:“众位请起!今天大家来到乔家堡,只恨乔家德少财薄,不能让大家吃上口好的,只能喝上这一碗粥。但只要乔家的人饿不死,我们二爷也就不会让这里饿死一个!大家排好队上前,咱们一起喝粥!”众灾民一时哭声遍地。景岱等人依次去打粥,人人端在手里,看着曹氏。曹氏喝了一口粥,笑道:“啊,大家喝呀,味道挺好的,当年我们乔家的头一代先人贵发公去包头给人拉车打墙,还喝不到这样的粥哩!大家喝!”众人含泪,稀里呼噜喝起粥来。
↑返回顶部↑
致庸对这些话虽然心中已有预感,但听潘为严明白说出来,仍像受了重重一击,五雷轰顶,心乱如麻。潘为严心中难过,上前扶住致庸,哽咽道:“为严深知十年来东家一直都盼着重新出山,做成两件事,一是重走天下的商路,挣出一大笔银子,还给当年从天牢里将您救出的那位恩人。第二件要做的大事仍然是汇通天下。就是为了实现这两大夙愿,我也定要劝东家您像过去一样,呆在乡间,韬光养晦,什么也不做。只有让天下人、让朝廷知道东家再没有当年的雄心,乔家也再没有当年那么多银子,东家和乔家才是安全的,也只有乔家安全了,东家的两大心愿才可能完成。天下初定,但朝廷的面孔却一向多变,无论是东家还是我,都只有待时而动啊”不知过了多久,致庸终于艰难且痛苦地用尽全身力气点了点头。没有人知道后来他们又谈了些什么,致庸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次谈话。只是当日下午潘为严上了马车,驶出乔家大院之后,致庸呆呆地望着一直守着他的曹掌柜,突然头一歪倒了下去。曹掌柜大惊:“东家,你怎么啦?快来人!”家人慌忙将致庸抬起放到床上,大家乱成一团。曹氏也匆匆赶来:“二弟你怎么了!快叫医生!”致庸微微睁开眼睛,向曹掌柜望去,嘴唇轻轻动了动。曹掌柜忽然醒悟:“长栓,快,快去追潘大掌柜,让他进京后设法禀告庆亲王,就说东家得了风瘫之疾,起不了床,已经是个废人了!”长栓没弄明白,曹掌柜赶紧向他附耳低声说了几句,长栓点头去了。围着致庸的人互相看了看,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只见致庸别转头,呆呆地盯着帐子,许久许久,一行泪终于从他眼角慢慢流了下来。
一个多月以后,新任山西巡抚胡叔纯果然到了乔家,他宣读的圣旨除了解除对致庸的圈禁外,同时还要求他一百万两银子捐官。致庸“重病”在床,根本就“没法”接旨。胡叔纯心领神会,回去后便用“风瘫卧床”这个借口,一纸奏折帮致庸把官捐推掉了,总算将此事告一个段落。
4
致庸在床上整整躺了三个月才起床,恢复了以前的生活。他依旧尽力做一些善事,这些善事甚至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夜晚的烛影依旧如蝴蝶般在墙壁上振振欲飞,致庸的心却似乎完全平静了下来,他闲时读书,更多的时候他会练习书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诸如此类的诗词,一遍一遍地写,他也手抄庄子、孟子等典籍,写完后,再一页页由长栓小心焚去。
当然,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也会发生令他大为高兴喜悦的事情。虽然三姐如玉、刘本初刘老先生皆先后去世,但元楚却一直在乔家苦读,后来又是由致庸做主,将他送往山西最有名的晋阳书院攻读。元楚不负众望,终于在一年殿试中独占鳌头,考取了状元,并在不久后作为使馆参赞驻守德意志国。
元楚高中后曾回乡叩祖,亦是当年一大盛事。水长清古怪,仍不让元楚进门,元楚只得回到乔家,叩拜乔家的祖宗。致庸哪里肯,便带着他到了坟地里,在如玉墓前祭拜了一番。
元楚叩祖结束预备返京,在临行前,致庸伤感道:“舅舅再也不能像你这样报效国家了!”元楚跪接致庸手中的酒,慷然道:“舅舅放心,舅舅心里想什么,元楚一清二楚,元楚出使德意志国,只是元楚报效国家的一个开始,日后元楚一生都会记住舅舅的教诲,只要舅舅仍然困守乡里,元楚在外面,就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致庸又是眼泪,又是欢笑,在元楚一行远去很久后,他又抄起挂在腰间的单筒望远镜看了又看,呐呐道:“真羡慕他,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走遍世界,为国效力!我这一生却”
日子周而复始,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刻,他想起多年前的夙愿,他曾经希望像蝴蝶般自由自在,携着心爱人的手,游遍大江南北。虽然玉菡甚少见面,而雪瑛更是多年不通消息,但在他朦胧的梦境中,这两个女子常常合二为一,一起伴着他,自由自在地走遍神州大地无数胜景——千古一圣孔老夫子登临过的泰山,荆轲刺秦辞行时唱出慷慨悲歌的易水,楚霸王中了十面埋伏兵败自刎的垓下,秦将白起坑赵兵四十万的长平,秦始皇帝令蒙恬修建却被孟姜女哭倒的万里长城,从昆仑山直泻东海的滔滔黄河,谢家小儿郎大败前秦苻坚的淝水,隋炀帝开辟的南北大运河,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马嵬驿,苏东坡泛过舟的赤壁,徐霞客游记里的奇瑰黄山
同治七年起,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席卷了整个北方地区,晋、陕、豫三省饿殍遍地,灾民无数。灾荒初起,致庸就让长顺在村头开设了一个施粥场,一日两餐,施粥给来到这里的灾民。不想周围的灾民闻讯而至,聚集在乔家堡外不走,一时竟有数万之众。长顺开始只在粥场安了两口煮粥的大锅,致庸发觉不够,便增加到二十口,后来一直增加到一百口。整整四个月过后,灾民的数量不见减少,反见增多。等致庸发现事情的严重时,聚集在乔家堡村头的灾民已达十万之多。
曹掌柜找到内书房里来,对致庸皱眉道:“东家,看这个架势,只怕靠乔家一家之力,撑不了多久啊。”致庸满嘴都是燎泡,沉吟半晌,痛下决心道:“曹掌柜,我想好了,把这几年积攒下来准备还给那位恩人的三百万两银子全取出来,派人去外地籴粮,把粥场维持下去!”曹掌柜吃了一惊道:“东家,那位恩人的银子就不还了?”致庸苦笑道:“还自然是要还的,银子花了以后还可以再挣,村外这些灾民是冲着我乔致庸来了,我不能让他们死在这里!”长栓在一旁嘟哝道:“天下灾民这么多,光我们山西省就饿死了二百万,你救得过来吗?”致庸瞪他一眼:“我乔致庸年年困守乡里,要救得天下灾民也就是说说罢了!可我就是救不了天下灾民,我连大门外这些灾民也救不了吗!”曹掌柜点头道:“行,我听东家的!”他说着走出去,安排掌柜的和伙计们提银子外出买粮。
这边致庸又把乔家众人一起喊了出来,致庸环顾大家,大声道:“大家听着,既然天下人都成了灾民,我们自己也就是灾民!从这顿饭起,家里不开伙了,到了开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村头和灾民们一起吃粥!再有,从明天起,这个家从我开始,所有人都不得再穿绸缎衣裳,把这些衣裳收好了,等哪一天银子接济不上,就拿它们去为灾民换粮食,熬粥!”众人站着不语,女人们中间发出轻轻的抽泣声。曹氏往前走了一步,颤巍巍道:“孩子们,二弟说得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天下人都成了灾民,我们自己怎么能例外!杏儿,去给我准备一个大碗!你们要是觉得出不去门,等外头的粥熬好了,我带你们去吃粥!”
当日中午,乔家堡外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曹氏带着全家及男女仆人全部粗衣麻鞋,每人一只大碗,从乔家大院鱼贯走出,走向村外,走向粥场:千千万万的灾民看到了这一幕,知道了他们的身份,一片一片跪倒下来磕头,哭的喊的都有——“小人们给老太太叩头!谢老太太让我们活命!”
曹氏走上前去,众灾民急忙让出一条道。那曹氏伸出手中大碗,让长顺给自己盛了一勺粥,回头大声对灾民道:“众位请起!今天大家来到乔家堡,只恨乔家德少财薄,不能让大家吃上口好的,只能喝上这一碗粥。但只要乔家的人饿不死,我们二爷也就不会让这里饿死一个!大家排好队上前,咱们一起喝粥!”众灾民一时哭声遍地。景岱等人依次去打粥,人人端在手里,看着曹氏。曹氏喝了一口粥,笑道:“啊,大家喝呀,味道挺好的,当年我们乔家的头一代先人贵发公去包头给人拉车打墙,还喝不到这样的粥哩!大家喝!”众人含泪,稀里呼噜喝起粥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