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1 / 1)
——一连战士彭洪奎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岗巴军人比岩石坚硬的骨质。彭洪奎1993年探亲归队的途中,行至距离连队还有100公里的地方,被一场暴风雪挡住了归途。为按时归队,他迈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踏着没膝的积雪,顽强向连队走去……3天后,战友找到他时,彭洪奎已经牺牲在雪地上,他的头执著地伸向连队方向。
生为岗巴军人,死为岗巴忠魂。这就是岗巴的士兵!营长张正庸在灯下读信。信是妻子写来的:“正庸,你回来吧!我虚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家了。说不定哪天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父母需要你,我和孩子需要你!”张正庸是独生子,他的家在成都。父母年老体弱,母亲因患类风湿病长期卧床无法站立。他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休假了。那年母亲病重住院,下了4次病危通知书,妻子怕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连续发了3封电报催他回家。收到最后一封电报那天,张正庸正在海拔4600米哨卡上抢救突患疾病的士兵谢飞。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写信安慰老人、抚慰妻子:“再等一等。”这一等,母亲19年没有等回儿子,妻子10年没有等回丈夫。张正庸从海拔4000米起步,一步一步攀登上海拔5300米,成为岗巴最高军事指挥员。
教导员曹型明每天起床必做两件事:空腹吞服一粒“秋水仙咸”、一粒“痛风痢仙”;精心为一盆满天星花卉(已经枯死)浇水。满天星和药都是妻子带上岗巴的,每年探亲带一次。他在岗巴已整整工作了17年。1991年一个冬夜在查哨途中,他失足摔下山崖,捡回了生命,诱发了“痛起来要命”的痛风病,血色素也升到20克以上。记者见到他时,因“岗巴必须有一名主官在位”(先后有3任营长因患高原病牺牲)的原因,他已经6年没有正常探亲休假了。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留恋岗巴、热爱雪山?”他递给记者那部岗巴不死的《岗巴军人死亡档案》:“想想他们,我们活着的人没有理由离开岗巴!”
副营长张明生巡逻出发前,5岁的儿子张亚东踮起脚尖叮嘱父亲:“下次一定要带我去!”张明生是岗巴典型的“功勋军人”,入伍13年立过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被西藏军区评为“标兵连长”,被成都军区评为“优秀连队主官”。
他是国家出色的“守山人”:“我是写了血书,才从老山调到西藏守山的。”儿子出生时,张明生在西藏亚东边防。那天,妻子写信让他给儿子取名字,他回信说:“就叫‘亚东’吧,好让他能记住,没有高原就没有家园,没有边防就没有国家。”除夕,当春节联欢晚会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即将响起并唱醉12亿人心时,张明生正奉命带领巡逻队,迎着风雪攀登在海拔5500多米的砾果拉、俄果拉山口途中。翻过5道冰大坂、越过4座冰峰雪岭,张明生带领官兵在升起的国旗下向祖国人民庄重敬礼:“祖国,请接受岗巴军人的深情祝福!”
附录 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名录
●“墨脱戍边模范营”
戍边人的奉献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祟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西藏军区边防三营1962年奉命进驻西藏墨脱县,30多年来一直戍守在100公里边防线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全营干部战士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戍守边防,无私奉献,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坚决执行命令,克服高原缺氧、冰雪严寒、公路不通带来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防御作战、反蚕食斗争和边防巡逻执勤等任务,先后有28名干部战士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他们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家忘我,艰苦创业,自己动手在荒无人烟的“雪山孤岛”建起了营房,在荆棘丛生的荒野开垦了数百亩良田,明显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他们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使墨脱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热情帮助地方兴办学校,防病治病,培养专业人才,组织群众修渠筑坝,开荒种地,传授农业技术;模范遵守民族政策,以拥政爱民的模范行动赚得了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为表彰西藏军区边防三营的显著功绩,1992年,中央军委授予该营“墨脱戍边模范营”的荣誉称号。
中央军委号召,全军指战员要向西藏军区边防三营学习。学习他们时刻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无畏,卫国戍边的钢铁意志;学习他们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护林灭火英雄班”
1981年6月18日,西藏军区某部机炮连二班,奉命随全连一道,去西藏米林县白那拉山扑灭山火,保护森林。在灭火中,全班奋勇当先,不怕烟熏火燎,不顾衣帽着火,头发、眉毛烧焦,手足、面部烧伤,呛咳不止,哪里火大就冲向哪里,连续奋战七八个小时。山火基本扑灭后,该连奉命后撤,这时,副排长苏联帮发现山崖上还有余火,便立即带领二班奔上前去扑救。他们忍着饥饿干渴和极度劳累,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以顽强的毅力与烈火搏斗。大家正在争先恐后、英勇奋战时,山上突然刮起强风,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霎时成为一片火海,全班七人都被大火包围,虽然奋力突围,终因火势很大,严重缺氧,体力耗尽,除战士林国富被气浪冲下悬崖受重伤外,张宁、刘浩、姜廷武、姜方银、王华忠、曾智新等六位同志和副排长苏联帮同志均壮烈牺牲。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返回顶部↑
生为岗巴军人,死为岗巴忠魂。这就是岗巴的士兵!营长张正庸在灯下读信。信是妻子写来的:“正庸,你回来吧!我虚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家了。说不定哪天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父母需要你,我和孩子需要你!”张正庸是独生子,他的家在成都。父母年老体弱,母亲因患类风湿病长期卧床无法站立。他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休假了。那年母亲病重住院,下了4次病危通知书,妻子怕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连续发了3封电报催他回家。收到最后一封电报那天,张正庸正在海拔4600米哨卡上抢救突患疾病的士兵谢飞。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写信安慰老人、抚慰妻子:“再等一等。”这一等,母亲19年没有等回儿子,妻子10年没有等回丈夫。张正庸从海拔4000米起步,一步一步攀登上海拔5300米,成为岗巴最高军事指挥员。
教导员曹型明每天起床必做两件事:空腹吞服一粒“秋水仙咸”、一粒“痛风痢仙”;精心为一盆满天星花卉(已经枯死)浇水。满天星和药都是妻子带上岗巴的,每年探亲带一次。他在岗巴已整整工作了17年。1991年一个冬夜在查哨途中,他失足摔下山崖,捡回了生命,诱发了“痛起来要命”的痛风病,血色素也升到20克以上。记者见到他时,因“岗巴必须有一名主官在位”(先后有3任营长因患高原病牺牲)的原因,他已经6年没有正常探亲休假了。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留恋岗巴、热爱雪山?”他递给记者那部岗巴不死的《岗巴军人死亡档案》:“想想他们,我们活着的人没有理由离开岗巴!”
副营长张明生巡逻出发前,5岁的儿子张亚东踮起脚尖叮嘱父亲:“下次一定要带我去!”张明生是岗巴典型的“功勋军人”,入伍13年立过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被西藏军区评为“标兵连长”,被成都军区评为“优秀连队主官”。
他是国家出色的“守山人”:“我是写了血书,才从老山调到西藏守山的。”儿子出生时,张明生在西藏亚东边防。那天,妻子写信让他给儿子取名字,他回信说:“就叫‘亚东’吧,好让他能记住,没有高原就没有家园,没有边防就没有国家。”除夕,当春节联欢晚会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即将响起并唱醉12亿人心时,张明生正奉命带领巡逻队,迎着风雪攀登在海拔5500多米的砾果拉、俄果拉山口途中。翻过5道冰大坂、越过4座冰峰雪岭,张明生带领官兵在升起的国旗下向祖国人民庄重敬礼:“祖国,请接受岗巴军人的深情祝福!”
附录 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名录
●“墨脱戍边模范营”
戍边人的奉献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祟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西藏军区边防三营1962年奉命进驻西藏墨脱县,30多年来一直戍守在100公里边防线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全营干部战士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戍守边防,无私奉献,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坚决执行命令,克服高原缺氧、冰雪严寒、公路不通带来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防御作战、反蚕食斗争和边防巡逻执勤等任务,先后有28名干部战士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他们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家忘我,艰苦创业,自己动手在荒无人烟的“雪山孤岛”建起了营房,在荆棘丛生的荒野开垦了数百亩良田,明显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他们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使墨脱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热情帮助地方兴办学校,防病治病,培养专业人才,组织群众修渠筑坝,开荒种地,传授农业技术;模范遵守民族政策,以拥政爱民的模范行动赚得了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为表彰西藏军区边防三营的显著功绩,1992年,中央军委授予该营“墨脱戍边模范营”的荣誉称号。
中央军委号召,全军指战员要向西藏军区边防三营学习。学习他们时刻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无畏,卫国戍边的钢铁意志;学习他们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护林灭火英雄班”
1981年6月18日,西藏军区某部机炮连二班,奉命随全连一道,去西藏米林县白那拉山扑灭山火,保护森林。在灭火中,全班奋勇当先,不怕烟熏火燎,不顾衣帽着火,头发、眉毛烧焦,手足、面部烧伤,呛咳不止,哪里火大就冲向哪里,连续奋战七八个小时。山火基本扑灭后,该连奉命后撤,这时,副排长苏联帮发现山崖上还有余火,便立即带领二班奔上前去扑救。他们忍着饥饿干渴和极度劳累,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以顽强的毅力与烈火搏斗。大家正在争先恐后、英勇奋战时,山上突然刮起强风,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霎时成为一片火海,全班七人都被大火包围,虽然奋力突围,终因火势很大,严重缺氧,体力耗尽,除战士林国富被气浪冲下悬崖受重伤外,张宁、刘浩、姜廷武、姜方银、王华忠、曾智新等六位同志和副排长苏联帮同志均壮烈牺牲。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