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1)
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任重道远。我们一定以更大的努力,进一步做好这套丛书的出版工作,以不负前贤,有益社会。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1年3月
译者前言
(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几位同仁就议论过《琉璃宫史》的翻译问题,后在史学界前辈侯方岳教授的倡议与东方学家季羡林教授的鼓励下,由陈炎教授牵头,任竹根、蔡祝生、肖泉等几位从事缅甸语言文学或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参加,于1964年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翻译出版《琉璃宫史》的协议。当年担任云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的侯方岳教授还专门拨出项目启动费。但其后不久造成十年浩劫的“文革”降临,刚要开始的工作就此夭折。80年代初陈炎教授等重提旧事,组织起现在这个翻译班子,从头开始了这部《琉璃宫史》的翻译工作。译出大部分初稿还是较快的,大约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进一步修改、注释、核稿、统稿到最后定稿的工作量与难度远比想象繁杂得多,且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故迟迟难进,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把这部译著的正文与附录共80余万字的稿件全部完成。看着十几年来这一大堆几经修改的书稿,真是感慨万端,难以言表。
(二)
《琉璃宫史》的全名是《琉璃宫大王统史》。是缅甸贡榜王朝巴基道王在位时,由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道加彬大法师、谘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大骑兵统领吴耀、内廷府传旨官吴前、大侍史吴漂、负责灌顶加冕礼的婆罗门学者亚扎德瓦和古木德亚、内廷府传旨官吴越、大侍史吴鲁基、侍史吴昂达、内廷大臣曹侯、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辛古侯等13位僧俗学者奉旨在琉璃宫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埃钦”、“茂贡”等诗文分工编写而成的一部大编年史。据载,在编写过程中曾受到巴基道王的亲自过问。此书编写始于1829年,历时近4年。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上古开天辟地写起,历经迦毗罗卫太公、般遮太公、顶兑、室利差呾罗、蒲甘、彬牙、实皆、阿瓦、东吁各王朝,一直写到1754年良渊王朝被孟人所灭。第二部分起初从阿朗帕耶(雍籍牙)统一全缅创建贡榜王朝写到1821年。后来,敏东王1853-1878年在位时,命大臣们在琉璃宫内将第二部分校订续写。贡榜王朝灭亡后,原王朝大臣助理吴丁在1905年、1922年又两次校订续写,写至1885年英人将锡袍王劫往印度,贡榜王朝亡。《琉璃宫史》的第一部分曾在贡榜王朝枢密院监督下出版过。1936年吴山纽及其子女杜普瓦钦、吴拉貌请吴尼乔陀法师校订了他们珍藏的稿本后正式印刷出版。即今日流传之缅文《琉璃宫史》三卷本版。第二部分加上两次续写的内容后来也经整理正式印刷出版,称之为《贡榜王朝史》,即《琉璃宫史》的续编。
《琉璃宫史》被佛学界和史学界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南传佛教史。因为《琉璃宫史》的前两编集中讲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以及佛教产生、兴起的史实。其后各编也非常注意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发展情况的描述。博采数十部佛教经藏内外重要典籍的史料,广引众多本生故事、尘俗传说的内容。诸如《法句经》、《大涅槃经》、《弥兰陀王问经》、《佛种姓经》、《清净道论》、《经集》以及相关史籍《岛史》、《大史》、《小史》、《香史》、《佛教史》、《佛牙史》等都成了编写《琉璃宫史》时的依据。《琉璃宫史》的编撰者们对各类经典史籍相关内容均能比较长短,点评是非,指出差异,申明观点。当然毋庸讳言由于编撰者的时代的、信仰的局限性,某些神奇、虚幻、夸张、迷信色彩较浓的内容也被保存了下来。《琉璃宫史》按照佛教创世说,追溯到大千世界成、住、坏劫的轮回往返以及宇宙之形成;从众王之首、刹帝利之始祖摩诃三末多的命名、立国,写到释迦后裔净饭王之子悉达多王子出家成佛并第一次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又从第一次结集写到第四次结集;再从佛音长老赴锡兰取经写到缅甸的阿奴律陀王派人赴直通索取三藏,并在蒲甘乃至全国广建佛塔寺庙,弘扬佛法,进而写到历代缅王如何继承佛教大业,虔敬三宝等等。在叙述到缅甸王系时也力图与摩诃三末多王、释迦族系诸王衔接起来,表明缅甸历代君王的始祖源自释迦族,缅甸民众自古就是佛陀忠诚的子民和信徒。
《琉璃宫史》又是各国公认的著名的一部缅甸大编年史。它的内容丰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内容无所不包。从第三编开始到第二十一编较详尽地叙述了缅甸境内先民以及以缅族为主体的各个王朝(即太公、顶兑、室利差呾罗、蒲甘、彬牙、实皆、阿瓦、东吁、良渊)历代君王治国安邦、各个方面变迁发展的重要史实。也用了一定篇幅讲述了缅族王朝与孟族王朝、若开族王朝、掸族土司们以及缅甸与周边各国——中国(宋、元、明、清)、泰国(阿瑜陀耶、清迈)、老挝(万象)、斯里兰卡(锡兰)、印度(曼尼普尔、阿萨姆)等之间所发生的战争与交往。全书文笔流畅,用词典雅,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散文佳作。 ↑返回顶部↑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1年3月
译者前言
(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几位同仁就议论过《琉璃宫史》的翻译问题,后在史学界前辈侯方岳教授的倡议与东方学家季羡林教授的鼓励下,由陈炎教授牵头,任竹根、蔡祝生、肖泉等几位从事缅甸语言文学或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参加,于1964年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翻译出版《琉璃宫史》的协议。当年担任云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的侯方岳教授还专门拨出项目启动费。但其后不久造成十年浩劫的“文革”降临,刚要开始的工作就此夭折。80年代初陈炎教授等重提旧事,组织起现在这个翻译班子,从头开始了这部《琉璃宫史》的翻译工作。译出大部分初稿还是较快的,大约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进一步修改、注释、核稿、统稿到最后定稿的工作量与难度远比想象繁杂得多,且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故迟迟难进,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把这部译著的正文与附录共80余万字的稿件全部完成。看着十几年来这一大堆几经修改的书稿,真是感慨万端,难以言表。
(二)
《琉璃宫史》的全名是《琉璃宫大王统史》。是缅甸贡榜王朝巴基道王在位时,由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道加彬大法师、谘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大骑兵统领吴耀、内廷府传旨官吴前、大侍史吴漂、负责灌顶加冕礼的婆罗门学者亚扎德瓦和古木德亚、内廷府传旨官吴越、大侍史吴鲁基、侍史吴昂达、内廷大臣曹侯、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辛古侯等13位僧俗学者奉旨在琉璃宫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埃钦”、“茂贡”等诗文分工编写而成的一部大编年史。据载,在编写过程中曾受到巴基道王的亲自过问。此书编写始于1829年,历时近4年。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上古开天辟地写起,历经迦毗罗卫太公、般遮太公、顶兑、室利差呾罗、蒲甘、彬牙、实皆、阿瓦、东吁各王朝,一直写到1754年良渊王朝被孟人所灭。第二部分起初从阿朗帕耶(雍籍牙)统一全缅创建贡榜王朝写到1821年。后来,敏东王1853-1878年在位时,命大臣们在琉璃宫内将第二部分校订续写。贡榜王朝灭亡后,原王朝大臣助理吴丁在1905年、1922年又两次校订续写,写至1885年英人将锡袍王劫往印度,贡榜王朝亡。《琉璃宫史》的第一部分曾在贡榜王朝枢密院监督下出版过。1936年吴山纽及其子女杜普瓦钦、吴拉貌请吴尼乔陀法师校订了他们珍藏的稿本后正式印刷出版。即今日流传之缅文《琉璃宫史》三卷本版。第二部分加上两次续写的内容后来也经整理正式印刷出版,称之为《贡榜王朝史》,即《琉璃宫史》的续编。
《琉璃宫史》被佛学界和史学界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南传佛教史。因为《琉璃宫史》的前两编集中讲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以及佛教产生、兴起的史实。其后各编也非常注意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发展情况的描述。博采数十部佛教经藏内外重要典籍的史料,广引众多本生故事、尘俗传说的内容。诸如《法句经》、《大涅槃经》、《弥兰陀王问经》、《佛种姓经》、《清净道论》、《经集》以及相关史籍《岛史》、《大史》、《小史》、《香史》、《佛教史》、《佛牙史》等都成了编写《琉璃宫史》时的依据。《琉璃宫史》的编撰者们对各类经典史籍相关内容均能比较长短,点评是非,指出差异,申明观点。当然毋庸讳言由于编撰者的时代的、信仰的局限性,某些神奇、虚幻、夸张、迷信色彩较浓的内容也被保存了下来。《琉璃宫史》按照佛教创世说,追溯到大千世界成、住、坏劫的轮回往返以及宇宙之形成;从众王之首、刹帝利之始祖摩诃三末多的命名、立国,写到释迦后裔净饭王之子悉达多王子出家成佛并第一次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又从第一次结集写到第四次结集;再从佛音长老赴锡兰取经写到缅甸的阿奴律陀王派人赴直通索取三藏,并在蒲甘乃至全国广建佛塔寺庙,弘扬佛法,进而写到历代缅王如何继承佛教大业,虔敬三宝等等。在叙述到缅甸王系时也力图与摩诃三末多王、释迦族系诸王衔接起来,表明缅甸历代君王的始祖源自释迦族,缅甸民众自古就是佛陀忠诚的子民和信徒。
《琉璃宫史》又是各国公认的著名的一部缅甸大编年史。它的内容丰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内容无所不包。从第三编开始到第二十一编较详尽地叙述了缅甸境内先民以及以缅族为主体的各个王朝(即太公、顶兑、室利差呾罗、蒲甘、彬牙、实皆、阿瓦、东吁、良渊)历代君王治国安邦、各个方面变迁发展的重要史实。也用了一定篇幅讲述了缅族王朝与孟族王朝、若开族王朝、掸族土司们以及缅甸与周边各国——中国(宋、元、明、清)、泰国(阿瑜陀耶、清迈)、老挝(万象)、斯里兰卡(锡兰)、印度(曼尼普尔、阿萨姆)等之间所发生的战争与交往。全书文笔流畅,用词典雅,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散文佳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