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德坚持按原定计划。周恩来却十分犹豫。显然,这是一次两难选择,利弊权衡,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似乎相等。

  “如果没有湘江两岸的严重挫折,用八万人的哀师,冲过敌人的几层封锁,突破敌人的尾追堵截去与二、六军团会合,还是有可能的。”周恩来分析说,“可是现在困难多了,八军团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这个番号似乎应该撤销,把残余部队补充到几个主力兵团去。……五军团损失也极为惨重,三十四师已经失去联系,全部被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一、三军团正在苦战,这种状况,要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保险系数太低了。……”

  李德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与二、六军团会合,我们将长期处在流动之中,无后方的作战苦不堪言,伤员无法安插,兵员无法补充,粮食无法筹措,部队无法休整,没有立足之地,必将被对方一口一口吃掉。……。”

  “能不能先作些试探?”博古也在寻找两全之策,“见机而作,等部队全部开过湘江,作一次组织调整,争取几天的休息时间。我觉得不是改变与二、六军团会合计划的间题,而是如何早日实现这个计划的问题,……”

  “也好,在这个期间,我们不妨听听其他同志的意见。譬如朱德同志的、王稼祥同志的、还有毛泽东同志的……”周恩来知道博古、李德对毛泽东存有反感,故意把他放在后面,他感到三人团已经囿于早己顶定的目标,很难突破原有的思考樊篱。

  这一点,恰恰使博古、李德变得敏感起来的心理所难容,博古首先提出异议:

  “既然我们三人团是最高权力机构,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尤其是毛泽东同志,他一路散布不满情绪,好像我们一切都错了,只有他是对的!还有王稼祥、洛甫,他们三人常在一起,……这是一种非组织的派别活动,人们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中央队三人团’,……”博古激愤起来,用食指向上推推眼镜,两腮簌簌发抖。

  “这种时候,可以不考虑这些”,周恩来急忙插断沉浸在委屈情绪中不能自拔的博古,“个人功过是非,谁承担多少责任,在任何时候都是次要的。……”

  “批评一定要公正,不然,接受起来也不会口服心服。”

  “我们的确带的辎重太多,背着包袱打仗是不行的。”周恩来带血丝的眼里有种压抑的激动,“这是我们对西进形势估计不足的地方,我们整个计划是有很多弱点和疏漏的……”

  “若说辎重,我们未出江西就丢得差不多了。”李德声调中流露出不耐烦和抗辩的色彩,“压根儿就不该带着庞大的政府机关!现在是谁拖住我们的腿?是物资还是至今仍然没有渡江的那两个中央纵队?哪有带着60岁的老头子、抬着伤员病员、拖着怀孕的妇女打仗的?我们只能为他们保驾,坐轿子的反而埋怨抬轿子的避战。”

  “我认为现在争论这些是没有意义的,”周恩来不愿陷进个人是非的纠缠中,他用带有规劝的声调说:“问题是如何挽救目前的危局!……”

  会议出现了折磨人的沉默,或者叫作僵局,这是“最高三人团”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次难堪的场面。

  1934年夏天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