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彭德怀上书,使毛泽东经过许多天的反复考虑。这种夜夜失眠的思索,其痛苦之深超过了秋收起义的失败和宁都会议的解职。这绝不是胸怀狭窄到听不得批评意见,也不是万言书中有哪些言过其实。而是考虑到彭的万言书所引起的后果。

  这个后果,很可能严重到不堪想象的可怕程度。因为它正好给帝国主义尤其是修正主义提供了“武器”,后来批判彭德怀“‘里通外国”并不是偶然的随意说说的!

  当毛泽东感到自己的威望在国际国内都受到挑战时,彭德怀再来这么一下子,很可能从马、恩、列、斯、毛的世界性的革命领袖位置上推落下来、在国外反动势力的推波助澜中。万言书(这在平时算不了什么)在这种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就有了摧毁性的威力!

  林彪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在批判彭德怀时,说了一句既深刻又浅显的四不像却很像的绝妙的话:“在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逞英雄。”

  如果把1934年的林彪、1959年的林彪、1971年的林彪,这三个人生旅途中的坐标孤立地提取出来,历史的变迁和心灵的蜕变,就显得不可思议,如果沿着他走过的每步脚印去寻觅他的追求,去审视客观力量对他的推动,从这一端到另一端不管它是多么曲折回环,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不管他是违心还是自愿,它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时间,是心灵蜕变的温床,时势,是他浮沉的漩涡,他无力抗拒。……

  夜,降临了。

  林彪站在军团指挥部的掩体边,观察着夜战的进行。硝烟无法遮蔽透明的天体,亿万星座按照它的轨迹永无休止的运行。它也不是自由的,不能离开轨道一秒钟,也不能停留一秒钟,它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从新生到毁灭,也不过几千亿几万亿年的瞬间。多么单调,多么枯躁,多么孤寂,多么冷漠,多么神奇。一时间林彪觉得自己离开喧嚣的尘世已经很远,“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敌人阵地上倏忽间闪出一团火光,而后传来连续的炸响。林彪又回到现实,那就是包春时炸敌方大炮的火光。

  随从人员都在他身边。都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却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但都知道他谋虑深沉、对于决策,他很少跟别人商讨,绝对的相信自己。

  “冷了,回指挥所烤火去!”林彪平静得像站在家门口的台阶上,不动声色,说得轻微而又随便。

  林彪似乎谁也不看,裹裹披风,绕出堑壕,径自向前走去。一军团——大军西征开路先锋的重任,在这个年轻人的瘦弱的肩上,竟然显不出分量。

  那时候,他并不给人以逃兵、怕死鬼、临阵脱逃的印象,不然,1928年春天,耒阳战斗时还是一个一营二连连长的林彪,两年后一下成为红四军军长,3年后成为一军团军团长的破格擢升,就有点不合逻辑了。

  阴谋家的种子,需要有生根发芽伸枝展叶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气候,人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人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林彪是一个需要千剖万解的人物。那段历史也是值得千剖万解的历史,什么树上结什么果。

  在古往今来的人生舞台上,既没有神,也没有鬼,无论善、恶、是、非、尊、卑、贵、贱,都是七情六欲皆俱的活生生的人。假象也许并不都在台前,真容也许并不都在幕后。

  林彪回到野战指挥所,这是窝在山坳里的只有四户人家的小山村。他向值班人员询问了一下情况,看了中革军委发来的几份电报,他预计还要浴血战斗一天。他不埋怨中央纵队和中央军委纵队迟迟不能渡江给部队带来的重大伤亡。他知道埋怨是没有用的。

  林彪也重视战斗动员,他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曾翻阅过拿破仑对士兵演说,而且受过感动。那位法国皇帝于1796年4月28日在蒙特诺特战役中是这样讲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