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1 / 2)
古望的眼睛干干的,瞪得溜圆。他就看着天,对于手下兵士的呼叫问候充耳不闻。他想起韩可孤曾经说过:命数由天定,半点不由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所以每个人也都应该接受独属于他的命运。可韩大人的命运是如何?难道老天造就了他,就是为了让他活为别人而活?死为别人而死?
为了与老天争夺大辽余运,韩大人这些年历尽烽烟征尘,将一腔心血都呕沥在这片土地之上,仍然是中兴复国的大梦扑朔迷离,错踪难圆。看来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而且决不可逆,似乎盛衰存乎天道,实非人力可以扭转。但既然注定了大辽国耶律皇家持鼎之运已坍,纵有女祸娘娘再炼出几百颗七色彩石也难能补救,又为什么要让韩大人平白受这么多苦难?遭这么多的罪?
古望怨詈不绝,他愤然中戟指向天,他为韩可孤不公,他替韩可孤不值!
他爬起身,虔诚地跪了下去。就在刚才的一弹指间,古望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既然上天不公平,那么就让自己的心化成上天,把公道永远存放到那里,直至不朽——古望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筑起了一座新坟。这坟前没有墓碑,没有祭礼,那里只埋葬着一个伟大的朋友,一段永恒的情谊。他不会允许任何人来打扰,只能是自己每临黄昏时,或到午夜中,带上一樽用思念酿成的老酒,以泪相佐,以笑相佐,来痛快地哭,痛快地笑,痛快地饮!
☆、第一百七十八节
被软禁在阴山深处一座寺庙里的韩可孤,己经连续五天五夜水米不曾粘牙。这里的食宿条件还算不错,白忽突尔不敢虐待,每日都把酒肉饭蔬按时送进来,但他坚决不食,也居然没有死。这对于一个本来已经煎熬得虚弱不堪之人而言,简直就是奇迹了。
虽然金兵的看管很严密,即使每日不断送进来的饭食,也要用银器试过毒之后才能放行。但这种种措施对于抱定一死之心的韩可孤又有何用?在他的想像中,至少有几十种可以自我了结的办法,但他却不能去做。这并非他畏死,他的心已然死了,再死上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何惧哉?也不是他尚存生念,即然已经落入到狼口,他便早就断了这个念想。这只是因为那个每日被白忽突尔遣来给自己送水送饭的大和尚向他诉求,一旦韩可孤出了意外,他便要整寺的人为之陪葬。这个意外当然指的是意外死亡,韩可孤不想在自己临终之期,无端造出杀孽,更不想出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惨事。
韩可孤一直处与半昏半醒的混沌状态中,躯壳软弱而沉重。实际上他在生理上己经熬过了最初的焦渴期,只是心理有时会出现一些燥动,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身体都处在麻木之中,只有灵魂愈发不安份起来,无羁自在地飘飘渺渺,游荡在似梦非梦的境界里。
黄昏,有夕阳透过僧房的窗棂照进来,光怪驳离的照在屋角处,形成了一片绰绰的阴影。
韩可孤似乎是在家乡,又回到了黄口始龀的少年时候。村中间的那棵不知道活过多少年的老槐树也有这样一片荫影,只不过比僧房屋角的这片大了许多倍。村东头住着的王老憨家的大嫂子才从柳河里汲回一挑清凉的河水,正搁下树底下歇肩休息。那水澄清透彻,很很引发出了小可孤的欲望,但是周遭没有舀水的家什,他就涎着脸,把头抻在桧箍的木桶沿上,满满地啜了一口,顿时感觉一股爽气从喉咙一直渗透到心里,让浑身上下无一处不清朗。王家大嫂也不嫌他肮脏,坐在边上青石板看着,一边拭额头上的汗一边呵呵直乐?????
幻景中出现的这一抹浅浅的湿意让韩可孤倏然清醒过来,感到腹中陡地生出了一股邪火,这火燃烧得并不猛烈,只是一味温温吞吞地烤燎着,让他心渴得难耐,仿佛要将血肉灵魂都炙焦焙干,化做青烟袅袅而去才肯罢休——
似乎又坐到利民县的内衙大堂上,那年北安州城被破,他从锅撑子山的砬头上决然一跳之后,被萧驴子救起护送到那里,李民拿着自家门口的那块形同卧牛的石头说些神话故事,到处大肆宣扬自己是天上的义兽獬豸下到凡间,专为拯救残破的大辽国而生。
大辽,大辽——当这个字眼才一出现到韩可孤的脑子里,他竟不自觉的悚然一惊,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歉疚和愧意来。
年幼之期,有家庭的灌输,学塾的教导,三纲五常,汉孔之道,把忠孝节义的思想都镌刻到了韩可孤的骨子里,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必在天赋。于是这种想法主导了他的一生作为,时间过得愈久就愈加强烈,到后来便自然而然演变成了一种定势,日也想复国夜也想复国,脑子中根本再容不得其他思想,到此时也便自然而然生出一种罪难可赎的心态,总以为作为人臣,食君之禄却没能做忠君之事,辽国的败亡与自己脱不了干系。
韩可孤的心底充满了荒凉和迷惘。他微微活动一下酸痛的脖子,瞥见依旧摆在僧房角落里那方供案上的几品菜蔬和一坛不曾启封的老酒。很诱人,仿佛都能嗅到从那里传过来一阵阵甘美香醇的气味。韩可孤的肚腹不争气的‘咕咕噜噜’响起来,他探出舌头来回唆咯着舔了舔干裂得满是血纹的嘴唇,无力地自嘲一笑。
↑返回顶部↑
为了与老天争夺大辽余运,韩大人这些年历尽烽烟征尘,将一腔心血都呕沥在这片土地之上,仍然是中兴复国的大梦扑朔迷离,错踪难圆。看来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而且决不可逆,似乎盛衰存乎天道,实非人力可以扭转。但既然注定了大辽国耶律皇家持鼎之运已坍,纵有女祸娘娘再炼出几百颗七色彩石也难能补救,又为什么要让韩大人平白受这么多苦难?遭这么多的罪?
古望怨詈不绝,他愤然中戟指向天,他为韩可孤不公,他替韩可孤不值!
他爬起身,虔诚地跪了下去。就在刚才的一弹指间,古望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既然上天不公平,那么就让自己的心化成上天,把公道永远存放到那里,直至不朽——古望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筑起了一座新坟。这坟前没有墓碑,没有祭礼,那里只埋葬着一个伟大的朋友,一段永恒的情谊。他不会允许任何人来打扰,只能是自己每临黄昏时,或到午夜中,带上一樽用思念酿成的老酒,以泪相佐,以笑相佐,来痛快地哭,痛快地笑,痛快地饮!
☆、第一百七十八节
被软禁在阴山深处一座寺庙里的韩可孤,己经连续五天五夜水米不曾粘牙。这里的食宿条件还算不错,白忽突尔不敢虐待,每日都把酒肉饭蔬按时送进来,但他坚决不食,也居然没有死。这对于一个本来已经煎熬得虚弱不堪之人而言,简直就是奇迹了。
虽然金兵的看管很严密,即使每日不断送进来的饭食,也要用银器试过毒之后才能放行。但这种种措施对于抱定一死之心的韩可孤又有何用?在他的想像中,至少有几十种可以自我了结的办法,但他却不能去做。这并非他畏死,他的心已然死了,再死上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何惧哉?也不是他尚存生念,即然已经落入到狼口,他便早就断了这个念想。这只是因为那个每日被白忽突尔遣来给自己送水送饭的大和尚向他诉求,一旦韩可孤出了意外,他便要整寺的人为之陪葬。这个意外当然指的是意外死亡,韩可孤不想在自己临终之期,无端造出杀孽,更不想出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惨事。
韩可孤一直处与半昏半醒的混沌状态中,躯壳软弱而沉重。实际上他在生理上己经熬过了最初的焦渴期,只是心理有时会出现一些燥动,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身体都处在麻木之中,只有灵魂愈发不安份起来,无羁自在地飘飘渺渺,游荡在似梦非梦的境界里。
黄昏,有夕阳透过僧房的窗棂照进来,光怪驳离的照在屋角处,形成了一片绰绰的阴影。
韩可孤似乎是在家乡,又回到了黄口始龀的少年时候。村中间的那棵不知道活过多少年的老槐树也有这样一片荫影,只不过比僧房屋角的这片大了许多倍。村东头住着的王老憨家的大嫂子才从柳河里汲回一挑清凉的河水,正搁下树底下歇肩休息。那水澄清透彻,很很引发出了小可孤的欲望,但是周遭没有舀水的家什,他就涎着脸,把头抻在桧箍的木桶沿上,满满地啜了一口,顿时感觉一股爽气从喉咙一直渗透到心里,让浑身上下无一处不清朗。王家大嫂也不嫌他肮脏,坐在边上青石板看着,一边拭额头上的汗一边呵呵直乐?????
幻景中出现的这一抹浅浅的湿意让韩可孤倏然清醒过来,感到腹中陡地生出了一股邪火,这火燃烧得并不猛烈,只是一味温温吞吞地烤燎着,让他心渴得难耐,仿佛要将血肉灵魂都炙焦焙干,化做青烟袅袅而去才肯罢休——
似乎又坐到利民县的内衙大堂上,那年北安州城被破,他从锅撑子山的砬头上决然一跳之后,被萧驴子救起护送到那里,李民拿着自家门口的那块形同卧牛的石头说些神话故事,到处大肆宣扬自己是天上的义兽獬豸下到凡间,专为拯救残破的大辽国而生。
大辽,大辽——当这个字眼才一出现到韩可孤的脑子里,他竟不自觉的悚然一惊,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歉疚和愧意来。
年幼之期,有家庭的灌输,学塾的教导,三纲五常,汉孔之道,把忠孝节义的思想都镌刻到了韩可孤的骨子里,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必在天赋。于是这种想法主导了他的一生作为,时间过得愈久就愈加强烈,到后来便自然而然演变成了一种定势,日也想复国夜也想复国,脑子中根本再容不得其他思想,到此时也便自然而然生出一种罪难可赎的心态,总以为作为人臣,食君之禄却没能做忠君之事,辽国的败亡与自己脱不了干系。
韩可孤的心底充满了荒凉和迷惘。他微微活动一下酸痛的脖子,瞥见依旧摆在僧房角落里那方供案上的几品菜蔬和一坛不曾启封的老酒。很诱人,仿佛都能嗅到从那里传过来一阵阵甘美香醇的气味。韩可孤的肚腹不争气的‘咕咕噜噜’响起来,他探出舌头来回唆咯着舔了舔干裂得满是血纹的嘴唇,无力地自嘲一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