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1)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

  1979年9月,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此时,英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令国内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在她上台半年以前,资深的英国外交家汉德逊爵士向卡拉汉内阁提交了一份报告,说道:“战后初期,我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我本人亲眼看见丘吉尔、艾德礼和贝文在波茨坦会议上与斯大林和杜鲁门分庭抗礼,当时德国和法国还无资格参加这种会议……时至今日,我们不但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连欧洲强国都算不上。英国的收入在3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低于法国,在经济或政治上,我国现在已经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

  英国的危机首先来自国内经济的衰落和社会文化的颓废。一些人把“二战”后的英国比作是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杂交产物,英帝国过去那种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整个社会也缺乏朝气。一些人甚至把英国比作“一战”前的土耳其,称其为“欧洲最新的病夫”。

  为了保卫英帝国及其海外商业利益,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全球防务体系。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联合王国、各自治领及海外殖民地仍实行统一的帝国防务制度。“二战”后,实力极度削弱的英国不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美国,而且在军事上也需要借助美国与苏联抗衡,连自身的安全都得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维护,显然难以再度承担全球范围的防务责任。随着印度这一英帝国最大的战略后备力量的独立,英国在印度洋和远东的防务能力削弱了80%。签订于1951年的美澳新防务条约也把英国完全排除在外,进一步表明由英国皇家海军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安全保障的百年战略已经被正式废弃。自1958年加纳独立开始的非殖民化浪潮更是将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殖民地席卷一空。

  随着英国过长的防务战线与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威尔逊首相及其工党政府在60年代末最终作出决定,撤出部署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部队。到1971年底,英军完成了从海湾地区的撤退。1976年,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并进一步压缩在香港、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驻军。曾经遍布全球的米字旗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遍布全球的星条旗。“英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让位于“美国治下的和平”。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2)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和高福利政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对钢铁、煤炭、铁路、航空、港口、邮政、电讯、汽车、造船、航宇和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国有化;提高税收;削减军事开支,具体措施包括裁军、取消新的国防研究项目、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等等。但是与工党的良好愿望相反,公司的国有化、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政府支出过大、经济状况恶化。再加上外部原因如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产技术陈旧、产品缺乏创新、劳资关系复杂等原因,英国在70年代中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国际贸易收支赤字猛增。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工党的卡拉汉内阁在1976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但后者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包括削减政府开支25亿英镑、将英国石油企业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等等。由于工党此时仍未改变其左翼纲领,因此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仍未得到解决。1979年初,汽车、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工人举行了1926年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罢工,全国怨声载道,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抓住这一机会,提出对卡拉汉政府的不信任案,在国会以311:310的一票多数通过。卡拉汉被迫解散了国会,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大选。保守党政府上台,随后立即采取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英国开始了经济复苏的时代,通货膨胀率从20%下降到4.1%,持续了18年的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美国、西德、法国,并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内提高了23%。

  然而,此前的几届英国政府对国防工业造成的损害在福克兰战争爆发时仍未得到解决: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被裁得一艘不剩,仅有的“竞技神”号航母准备出售给印度,新建的“无敌”号航母准备出售给澳大利亚,众多的先进武器研制项目被搁置、取消,一度与美苏并列并称雄于世界的航空工业落后于法德等国。工党甚至在1979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单方面核裁军,并将所有核潜艇完全毁弃……阿根廷人之所以敢于在福克兰群岛使用武力,无疑也与英国此时病恹恹的状态有关。

  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困厄并未消除英国人心中残存的帝国情结。撒切尔夫人早在1976年的一次保守党集会上便说,“英国具有世界范围的外交和防务经验,它要发挥一个特殊的作用”,即“以英国人民的出色品质为基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来,英国的衰败并非不可扭转,英国作为历史上的大国,必须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尊严。创立于丘吉尔—罗斯福时代的“英美特殊关系”,在50年代工党执政和苏伊士危机时期便已名存实亡,到了70年代的希思与卡拉汉内阁时期,英美关系一度降到了战后的最低点。撒切尔的新保守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右派”方针不谋而合,使两国的外交关系有了协调的基础,两人之间的私交也达到丘吉尔—罗斯福之后前所未有的程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英国才在1980年在西欧国家中率先准许美国在英国部署160枚巡航导弹,以对抗苏联部署在东欧的SS-20中程导弹。美国也在1982年改变了与阿根廷的传统友好关系,支持英国在福克兰的军事行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