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天骄(科举) 第204节(4 / 7)
看得萧景曜很是无奈,反问他们,“那就放弃,不做了?”
“当然不行!”永嘉帝和胡阁老异口同声,到了嘴里的肉还有往外吐的道理?半夜想起来都得坐起来抽自己一耳光。
永嘉帝火速改口,“爱卿果然是朕的肱股之臣!大齐就需要爱卿这样智计无双的能臣!”
第123章
大齐对教化蛮夷这事儿还是很有热情的, 甭管你是周围的蛮夷还是海外蛮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齐就乐意帮助蛮夷脱离野蛮状态, 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武将们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又不是让他们去蛮夷之地,文人爱干嘛就干嘛, 也省得以后又哔哔他们这帮粗人不教而诛。
萧景曜也对这事儿乐见其成。搁萧景曜上辈子,多少华夏学生被英语折磨得要死要活的, 要是这一把稳住了大齐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国设立的教化馆不断弘扬华夏文化, 指不定到了后世, 就是全世界都要学汉语, 给后世学子们减轻了多少负担啊。
海外之地对大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 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经出现, 大齐能不能一举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就看他们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转这一局世界政治,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开局。
也正因为如此, 朝廷对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馆的教谕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会败坏大齐形象的,都被否决,选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劲儿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儒生,战斗力可都是杠杠的, 能辩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国呢?
这样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 萧景曜都无法猜到他们会给海外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正对大齐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萧景曜分享了一下来自西北百姓的快乐。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那边很难种出大量的粮食,耕地面积不够,又缺水,别说和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相比,就算是现在被朝廷认为是流放之地的岭南那一带,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带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粮来说没那么娇气,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况下也能长得不错。现在西北那边的总督纷纷写折子进京歌功颂德,说西北百姓终于能免于饿死之忧,西北的驻军屯田,也种了不少土豆,可以用来做军粮。
萧景曜想起来,上辈子,西北那边的一些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家,几乎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萧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资助过许多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学子,据基金会的消息,他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去这些学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见土豆在西北地区人民餐桌上的地位。这么一想,来自西北几位总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驻守在那边的士兵也不容易,萧景曜再次提议,“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陛下若是心疼他们,不如再多免去他们几年的新粮食的税收。”
当初商议好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新粮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税,等到百姓摸清了它们的习性,知道怎么种植,怎么给它们防治虫害的时候,再收税,更能让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现在朝廷也不缺钱,永嘉帝当即就同意了这事儿,还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也曾经繁华过,后来王朝变迁,西北那一块地丢了收,收了又丢,丢了再收。太祖当年收复那边,也费了许多心思。只是那边贫苦,又时常受胡人骚扰,朝廷每年安抚百姓都要花上许多银钱。这竟然让一些人怨声载道,说不如放弃那块地,真是岂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没有用的?”永嘉帝气鼓鼓。
↑返回顶部↑
“当然不行!”永嘉帝和胡阁老异口同声,到了嘴里的肉还有往外吐的道理?半夜想起来都得坐起来抽自己一耳光。
永嘉帝火速改口,“爱卿果然是朕的肱股之臣!大齐就需要爱卿这样智计无双的能臣!”
第123章
大齐对教化蛮夷这事儿还是很有热情的, 甭管你是周围的蛮夷还是海外蛮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齐就乐意帮助蛮夷脱离野蛮状态, 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武将们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又不是让他们去蛮夷之地,文人爱干嘛就干嘛, 也省得以后又哔哔他们这帮粗人不教而诛。
萧景曜也对这事儿乐见其成。搁萧景曜上辈子,多少华夏学生被英语折磨得要死要活的, 要是这一把稳住了大齐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国设立的教化馆不断弘扬华夏文化, 指不定到了后世, 就是全世界都要学汉语, 给后世学子们减轻了多少负担啊。
海外之地对大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 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经出现, 大齐能不能一举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就看他们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转这一局世界政治,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开局。
也正因为如此, 朝廷对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馆的教谕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会败坏大齐形象的,都被否决,选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劲儿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儒生,战斗力可都是杠杠的, 能辩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国呢?
这样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 萧景曜都无法猜到他们会给海外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正对大齐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萧景曜分享了一下来自西北百姓的快乐。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那边很难种出大量的粮食,耕地面积不够,又缺水,别说和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相比,就算是现在被朝廷认为是流放之地的岭南那一带,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带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粮来说没那么娇气,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况下也能长得不错。现在西北那边的总督纷纷写折子进京歌功颂德,说西北百姓终于能免于饿死之忧,西北的驻军屯田,也种了不少土豆,可以用来做军粮。
萧景曜想起来,上辈子,西北那边的一些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家,几乎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萧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资助过许多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学子,据基金会的消息,他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去这些学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见土豆在西北地区人民餐桌上的地位。这么一想,来自西北几位总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驻守在那边的士兵也不容易,萧景曜再次提议,“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陛下若是心疼他们,不如再多免去他们几年的新粮食的税收。”
当初商议好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新粮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税,等到百姓摸清了它们的习性,知道怎么种植,怎么给它们防治虫害的时候,再收税,更能让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现在朝廷也不缺钱,永嘉帝当即就同意了这事儿,还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也曾经繁华过,后来王朝变迁,西北那一块地丢了收,收了又丢,丢了再收。太祖当年收复那边,也费了许多心思。只是那边贫苦,又时常受胡人骚扰,朝廷每年安抚百姓都要花上许多银钱。这竟然让一些人怨声载道,说不如放弃那块地,真是岂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没有用的?”永嘉帝气鼓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