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雪 第115节(6 / 7)
他似乎是笑了声,很短促,几乎是耳语,藤条一样缠上来:“哥哥好好爱你,宝贝儿,我的颜颜小宝贝儿,我的宝贝儿……”
作者有话说:
恰逢年关,《北方有雪》也到了尾声,在这里,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喜乐,万事如意。
那就从“年”说起,聊聊本文写到这里,我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
“年”文化,说到底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个传统,很乡土,《北方有雪》这篇文,开头就很乡土,估计比较劝退,其实最开始我想把这个文创作成“世情小说”,乡土的世情,城市的世情,都去写一写。
这篇文写了一个不讨喜的女主角,讨喜的是什么样呢?现在主流讨喜的,应该是潇洒独立很个性,积极进取,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不拖泥带水,都很赢家,呈现出一种看起来很爽感的人生。这篇文里,孙晚秋猛一看,跟这种讨喜人设非常接近了,可能很多读者会遗憾她不是女主角,我想跟大家聊聊从村庄里走出去的三个女性角色,按戏份少到多来讲。
王静的戏份最少,大家估计都忘了或者说,很难描述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乡村走出去的一个类型,很淳朴,念书不算好,但还是继续念了,读大专后在南方闯荡,最终也留在了外面,她这种女孩子性格比较温和,也不会想太多,人生处于哪个阶段就接受那个阶段的样子,对未来生活有最美好的憧憬。你要问她村里生活苦不苦,她可能习以为常,觉得也还行,你要问她城里生活好不好,她可能会说挺好的,但也辛苦,乐呵呵过日子。她面目比较模糊,不够有特色,对故土谈不上眷恋,也不至于讨厌,就是生活中的一段过去罢了,她不会思考太多的东西,比较容易满足,快乐。
孙晚秋是本文里最有学习天赋,最聪明,也最决绝的类型。故土对于她,就是愚昧,贫穷,落后,没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她绝不留恋,她宁愿死,也要死外面。但她偏偏没有能念成书,命运就是这么诡谲,最适合念书的,偏偏没有让她念,她走了一些曲折弯路(没有细写),最终还是落脚于城市,继续用她聪明的大脑去跟生活战斗,她要摆脱乡土,这个角色大致能代表一类人,就是很果决地跟过去了断,她跟王静都没有“乡愁”,但她的没有,是刻意忘却,是勇士断腕,划清界限。她心性格外坚忍,目标明确,深谙世故的同时又藐视权威,没有市侩气。但她有没有缺点呢,有的,她否定一切审美的东西,理想的东西,而陷入纯粹的实用主义,这点不当苛责她,跟她的出身,经历息息相关。
最后说展颜,展颜前期被大家诟病的好像少一点,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可以懵懂,青涩,单纯,大家容易原谅。越往后,对她的看法可能越两级。她代表的,是撕裂下的一种人。
根据文中时间的设定,她们几个应该都是80后,大概82、83出生这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呢?她们的少年、青年时期恰恰处于国家飞速剧烈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乡土文化,存在了几千年,大规模出现城市文化,其实也就是这几十年左右的事情。正因为中国的文化根本在于乡土,所以,它一时半刻是消解不了的,还在处处影响着城市生活,我们很多东西,依旧是“乡土”性质的,比如当下正在过的年,还有一些礼仪风俗,熟人社会,父母权威等等等等,在城市依旧可以看到痕迹,我们都身处其中,有句话讲,说我们中国人努力想要摆脱“乡土”,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最乡土的地方,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击。
选择展颜作为女主角,恰恰是因为她的撕裂,带着矛盾性,带着痛苦性,她是被时代和个性两下作用力撕裂的。去写一个飒然的女性角色,可能在当下的价值观潮流里,更受欢迎,但我还是选择写展颜,因为我想写在乡土和城市之间的这类人,年龄上,也必须是80后或者90后,因为这两代人会很明显地感受到时代的阵痛。你让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00后,或者更年轻的年轻人们去体会这个撕裂,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会再感受乡土和城市的撕裂,展颜如果有孩子,她的下一代,必然也不会再有她这种撕裂感,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出生在城市,有体面的父母,有充裕的物质生活,活在一个娱乐至死任何东西都可以被颠覆解构的这么样的浮华世界里,离“乡土”是非常遥远的。
她跟她的妈妈,首先在乡土环境里,就是不合群的,不主流的,你总是在读书,想些有的没的。但就是这样的乡土,是展颜熟悉的,并且热爱的,因为她得到了庇护,她知道乡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没有那么糟糕,甚至说,她经常感受到善意,她爱妈妈,爱友善的乡亲,亲近自然,乡土塑造她的性格,给她人生底色,是温暖的。她离开这里,是带着无数美好的回忆离开的,离开的动力,是因为要获取知识,这是个正确的事情。
离开后,她正值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学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少丧母的痛苦,她也在努力地按照妈妈的希望,来感受这个更大的世界。所以,青春期的她,会时常有很活泼的一面,那多少有年龄的因素在。等到大学后半段,进入社会,整个人其实是往里收的,男主的离开,对她来说,是认知上的一个巨大挑战,她整个的人生轨迹,逻辑很简单,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是她在乡土积累的经验,周围的人,也不断给这个经验予以正面反馈,印证,就是人和人之间是可以靠真心相处交换的。但贺图南让她渐渐明白,无常,才是人生的真相,其实母亲的离开,已经在告诉她这个真相,但她很快被接走,被纳入一个新的充满爱的关系里去,她年龄又小,还没真正领略。或者说,这个东西被暂时打断了。
当然,贺图南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她渐渐发现,不仅贺图南要离开,周围一切都在变,这个阶段,乡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人们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学校里学生在跑,村里的劳动力在跑,一个村子,慢慢就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乡土这个时候,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正因为她眷恋乡土,所以才会感到茫然若失,甚至她在想去为故土做点什么时,故土的人,也不接纳她,尽管那是她曾经的语文老师。她于家乡,慢慢变作局外人。过去的美好的一切,注定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返回顶部↑
作者有话说:
恰逢年关,《北方有雪》也到了尾声,在这里,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喜乐,万事如意。
那就从“年”说起,聊聊本文写到这里,我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
“年”文化,说到底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个传统,很乡土,《北方有雪》这篇文,开头就很乡土,估计比较劝退,其实最开始我想把这个文创作成“世情小说”,乡土的世情,城市的世情,都去写一写。
这篇文写了一个不讨喜的女主角,讨喜的是什么样呢?现在主流讨喜的,应该是潇洒独立很个性,积极进取,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不拖泥带水,都很赢家,呈现出一种看起来很爽感的人生。这篇文里,孙晚秋猛一看,跟这种讨喜人设非常接近了,可能很多读者会遗憾她不是女主角,我想跟大家聊聊从村庄里走出去的三个女性角色,按戏份少到多来讲。
王静的戏份最少,大家估计都忘了或者说,很难描述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乡村走出去的一个类型,很淳朴,念书不算好,但还是继续念了,读大专后在南方闯荡,最终也留在了外面,她这种女孩子性格比较温和,也不会想太多,人生处于哪个阶段就接受那个阶段的样子,对未来生活有最美好的憧憬。你要问她村里生活苦不苦,她可能习以为常,觉得也还行,你要问她城里生活好不好,她可能会说挺好的,但也辛苦,乐呵呵过日子。她面目比较模糊,不够有特色,对故土谈不上眷恋,也不至于讨厌,就是生活中的一段过去罢了,她不会思考太多的东西,比较容易满足,快乐。
孙晚秋是本文里最有学习天赋,最聪明,也最决绝的类型。故土对于她,就是愚昧,贫穷,落后,没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她绝不留恋,她宁愿死,也要死外面。但她偏偏没有能念成书,命运就是这么诡谲,最适合念书的,偏偏没有让她念,她走了一些曲折弯路(没有细写),最终还是落脚于城市,继续用她聪明的大脑去跟生活战斗,她要摆脱乡土,这个角色大致能代表一类人,就是很果决地跟过去了断,她跟王静都没有“乡愁”,但她的没有,是刻意忘却,是勇士断腕,划清界限。她心性格外坚忍,目标明确,深谙世故的同时又藐视权威,没有市侩气。但她有没有缺点呢,有的,她否定一切审美的东西,理想的东西,而陷入纯粹的实用主义,这点不当苛责她,跟她的出身,经历息息相关。
最后说展颜,展颜前期被大家诟病的好像少一点,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可以懵懂,青涩,单纯,大家容易原谅。越往后,对她的看法可能越两级。她代表的,是撕裂下的一种人。
根据文中时间的设定,她们几个应该都是80后,大概82、83出生这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呢?她们的少年、青年时期恰恰处于国家飞速剧烈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乡土文化,存在了几千年,大规模出现城市文化,其实也就是这几十年左右的事情。正因为中国的文化根本在于乡土,所以,它一时半刻是消解不了的,还在处处影响着城市生活,我们很多东西,依旧是“乡土”性质的,比如当下正在过的年,还有一些礼仪风俗,熟人社会,父母权威等等等等,在城市依旧可以看到痕迹,我们都身处其中,有句话讲,说我们中国人努力想要摆脱“乡土”,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最乡土的地方,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击。
选择展颜作为女主角,恰恰是因为她的撕裂,带着矛盾性,带着痛苦性,她是被时代和个性两下作用力撕裂的。去写一个飒然的女性角色,可能在当下的价值观潮流里,更受欢迎,但我还是选择写展颜,因为我想写在乡土和城市之间的这类人,年龄上,也必须是80后或者90后,因为这两代人会很明显地感受到时代的阵痛。你让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00后,或者更年轻的年轻人们去体会这个撕裂,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会再感受乡土和城市的撕裂,展颜如果有孩子,她的下一代,必然也不会再有她这种撕裂感,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出生在城市,有体面的父母,有充裕的物质生活,活在一个娱乐至死任何东西都可以被颠覆解构的这么样的浮华世界里,离“乡土”是非常遥远的。
她跟她的妈妈,首先在乡土环境里,就是不合群的,不主流的,你总是在读书,想些有的没的。但就是这样的乡土,是展颜熟悉的,并且热爱的,因为她得到了庇护,她知道乡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没有那么糟糕,甚至说,她经常感受到善意,她爱妈妈,爱友善的乡亲,亲近自然,乡土塑造她的性格,给她人生底色,是温暖的。她离开这里,是带着无数美好的回忆离开的,离开的动力,是因为要获取知识,这是个正确的事情。
离开后,她正值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学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少丧母的痛苦,她也在努力地按照妈妈的希望,来感受这个更大的世界。所以,青春期的她,会时常有很活泼的一面,那多少有年龄的因素在。等到大学后半段,进入社会,整个人其实是往里收的,男主的离开,对她来说,是认知上的一个巨大挑战,她整个的人生轨迹,逻辑很简单,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是她在乡土积累的经验,周围的人,也不断给这个经验予以正面反馈,印证,就是人和人之间是可以靠真心相处交换的。但贺图南让她渐渐明白,无常,才是人生的真相,其实母亲的离开,已经在告诉她这个真相,但她很快被接走,被纳入一个新的充满爱的关系里去,她年龄又小,还没真正领略。或者说,这个东西被暂时打断了。
当然,贺图南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她渐渐发现,不仅贺图南要离开,周围一切都在变,这个阶段,乡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人们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学校里学生在跑,村里的劳动力在跑,一个村子,慢慢就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乡土这个时候,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正因为她眷恋乡土,所以才会感到茫然若失,甚至她在想去为故土做点什么时,故土的人,也不接纳她,尽管那是她曾经的语文老师。她于家乡,慢慢变作局外人。过去的美好的一切,注定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