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4 / 7)
没有人知道从小在永巷长大的定康王过的是什么日子,他就是盛元恪的一只玩物,随打随骂,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甚至还不如盛元恪豢养在身边的那只狗,狗都能吃饱穿暖,而他却只能与宫里最低贱的宦奴抢一点残羹冷炙,藉以偷生。
毓庆殿中达官鸿儒繁几,从没有人为此说过一句话,顾首辅带他出永巷时讲的第一句话是“殿下到了燕坞要守规矩,安生度日。”
定康王做到了,不论两江士族如何威逼利诱,他都缩在王府中不闻不问,就算盛元恪故意把他与獒犬锁在一处,他都不打算反抗,从小他就知道,不能在盛元恪面前哭,越哭他就会越起劲得折磨自己,只要熬过这一会儿,等他觉得无聊了自然就会把自己放出去。
按照皇太弟的脾性,一切确如他所料,但人算不如天算,盛元恪在离开的一瞬间突然转头,瞥见了匆忙扶定康公起身的小宦奴,虽然眉目长开了点,但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是当年那个被他撵出殿外洒扫的狗奴才。
他的人竟成了定康的户奴,哪怕是他不要的,定康也不该更不配觊觎!
谁也没想到只是一个小太监的死就让怯弱的定康王彻底爆发,尽举燕坞七千甲士,深夜奔袭两江行营,几乎是以同归于尽的架势来向皇太弟索命。
然而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一时之悍勇可以弥补的,燕坞王府豢养的府兵全线溃败不过是意料中事,但两江驻军的阳奉阴违却使得这位藩王大难不死并成功逃至松州,成为鹅湖书院濒死之际翻身的唯一希望。
如今,两江的局势已然脱离掌控,观望的众士族正踌躇不前,不料河南、河西,山东、湖南的驻军却火速集结,太原境内囤积的重兵更是直扑太常,朱大年亲自离京坐镇,将江南守备里里外外汰换了一遍。
直到此时,朝野上下才恍然大悟,为何太师歇朝,对江南之事缄口不言,原来后手一早就在这里等着呢。
赵太师甫一出手,就压得一干士族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江南方向的压力,抱恙在身的顾首辅不得不舍下脸皮,再三对湖湘示弱。
然而,暴怒的皇储显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政和九年秋,御林军攻克无锡,血屠三日,这座繁华的江南古城一时间沦为人间炼狱!御林所过之处,焚书坑儒,血光漫天,万千冤魂,哀泣悲嚎!
而主事的文昌郡公似是才发觉外甥的行径过分了,忙不迭从幕后跑出来收拾残局,借着五年前的科场舞弊案,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所有脏水都泼到了两江那些“居心叵测”的大世族身上。况且,这次的江南作乱,事件背后本就有那些人的身影,这一点不需要证据,大家心知肚明。
这一下,缩在鹅湖书院里的残存士族开始军心动摇,毕竟这些人里还是以中小士族居多,这种高层争斗本不应该牵累到他们,若非当初得到中枢的暗示,他们也不可能铤而走险,发出那样大逆不道的檄文来。现如今,京师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凭皇太弟在无锡大开杀戒,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小士族们越发不忿,皆以为自己是受了无妄之灾,纷纷跳出来反咬江南六道,想借此撇清自己,从皇储手里讨得一线生机。
于他们而言,性命之忧远甚过新法带来的剥削,在皇太弟的屠刀下,他们对家业的执念已然变淡。
↑返回顶部↑
毓庆殿中达官鸿儒繁几,从没有人为此说过一句话,顾首辅带他出永巷时讲的第一句话是“殿下到了燕坞要守规矩,安生度日。”
定康王做到了,不论两江士族如何威逼利诱,他都缩在王府中不闻不问,就算盛元恪故意把他与獒犬锁在一处,他都不打算反抗,从小他就知道,不能在盛元恪面前哭,越哭他就会越起劲得折磨自己,只要熬过这一会儿,等他觉得无聊了自然就会把自己放出去。
按照皇太弟的脾性,一切确如他所料,但人算不如天算,盛元恪在离开的一瞬间突然转头,瞥见了匆忙扶定康公起身的小宦奴,虽然眉目长开了点,但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是当年那个被他撵出殿外洒扫的狗奴才。
他的人竟成了定康的户奴,哪怕是他不要的,定康也不该更不配觊觎!
谁也没想到只是一个小太监的死就让怯弱的定康王彻底爆发,尽举燕坞七千甲士,深夜奔袭两江行营,几乎是以同归于尽的架势来向皇太弟索命。
然而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一时之悍勇可以弥补的,燕坞王府豢养的府兵全线溃败不过是意料中事,但两江驻军的阳奉阴违却使得这位藩王大难不死并成功逃至松州,成为鹅湖书院濒死之际翻身的唯一希望。
如今,两江的局势已然脱离掌控,观望的众士族正踌躇不前,不料河南、河西,山东、湖南的驻军却火速集结,太原境内囤积的重兵更是直扑太常,朱大年亲自离京坐镇,将江南守备里里外外汰换了一遍。
直到此时,朝野上下才恍然大悟,为何太师歇朝,对江南之事缄口不言,原来后手一早就在这里等着呢。
赵太师甫一出手,就压得一干士族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江南方向的压力,抱恙在身的顾首辅不得不舍下脸皮,再三对湖湘示弱。
然而,暴怒的皇储显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政和九年秋,御林军攻克无锡,血屠三日,这座繁华的江南古城一时间沦为人间炼狱!御林所过之处,焚书坑儒,血光漫天,万千冤魂,哀泣悲嚎!
而主事的文昌郡公似是才发觉外甥的行径过分了,忙不迭从幕后跑出来收拾残局,借着五年前的科场舞弊案,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所有脏水都泼到了两江那些“居心叵测”的大世族身上。况且,这次的江南作乱,事件背后本就有那些人的身影,这一点不需要证据,大家心知肚明。
这一下,缩在鹅湖书院里的残存士族开始军心动摇,毕竟这些人里还是以中小士族居多,这种高层争斗本不应该牵累到他们,若非当初得到中枢的暗示,他们也不可能铤而走险,发出那样大逆不道的檄文来。现如今,京师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凭皇太弟在无锡大开杀戒,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小士族们越发不忿,皆以为自己是受了无妄之灾,纷纷跳出来反咬江南六道,想借此撇清自己,从皇储手里讨得一线生机。
于他们而言,性命之忧远甚过新法带来的剥削,在皇太弟的屠刀下,他们对家业的执念已然变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