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4 / 7)
“好嘞。”
于是,在第二天的上午,周致就启程去了省城安城明叔的家。
★★★
周致的爷爷奶奶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不在了,她从来没有见过她的母亲,周大海又没有亲兄弟姐妹,周致算是被周大海和周文明两个人拉扯大的。
所以在周致的心中,除了周大海,最亲的就是明叔了。
明叔没有孩子,对周致就像是亲生女儿一样看待。他对周致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栀子,我就是你亲叔。
周致小的时候喜欢听人说话,搬个板凳凑到人堆里,就像是听故事一样,一坐能坐一晌。
周大海有时候会提以前,明叔也喜欢说他年轻的时候,只不过周大海什么都是实话实说,明叔只捡好听的,村里人喜欢添油加醋,周致的理解能力很强,差不多能还原当时的故事。
明叔虽然也姓周,但是他父母其实不是周家村的。当年闹饥荒,他的父母跟着逃荒到了周家村,也就落了户,安了家,生了孩子。
周家村的村民们祖上都是一个祖先,后来慢慢繁衍子孙后代多了,也就不亲了,但是追溯起来都是有血缘关系的,都是在一个族谱上,明叔家因为是外来户,在周家村并没有亲戚。
明叔的双亲去的早,年龄小小的他算是举目无亲,村里的人都很淳朴,帮着他把双亲的丧事给办了。
周文明那时候已经十几岁了,算是半个大人了,每顿饭吃得比一个成年男人都多。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农村家庭都生得多,一家里面生五六个孩子都算平常的,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更别说收养别人家的孩子了。
路有远近,人有亲殊,就算养得起,和亲生的毕竟隔着一层,养父母和后妈后爸差不多,不能对孩子有半点不好,不然就要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农村的父母都是糙养孩子的,大多都是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都不想带回家一个祖宗。
再说周文明都这么大了,养了也养不熟,到头来连声“爹”“娘”都混不上。
↑返回顶部↑
于是,在第二天的上午,周致就启程去了省城安城明叔的家。
★★★
周致的爷爷奶奶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不在了,她从来没有见过她的母亲,周大海又没有亲兄弟姐妹,周致算是被周大海和周文明两个人拉扯大的。
所以在周致的心中,除了周大海,最亲的就是明叔了。
明叔没有孩子,对周致就像是亲生女儿一样看待。他对周致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栀子,我就是你亲叔。
周致小的时候喜欢听人说话,搬个板凳凑到人堆里,就像是听故事一样,一坐能坐一晌。
周大海有时候会提以前,明叔也喜欢说他年轻的时候,只不过周大海什么都是实话实说,明叔只捡好听的,村里人喜欢添油加醋,周致的理解能力很强,差不多能还原当时的故事。
明叔虽然也姓周,但是他父母其实不是周家村的。当年闹饥荒,他的父母跟着逃荒到了周家村,也就落了户,安了家,生了孩子。
周家村的村民们祖上都是一个祖先,后来慢慢繁衍子孙后代多了,也就不亲了,但是追溯起来都是有血缘关系的,都是在一个族谱上,明叔家因为是外来户,在周家村并没有亲戚。
明叔的双亲去的早,年龄小小的他算是举目无亲,村里的人都很淳朴,帮着他把双亲的丧事给办了。
周文明那时候已经十几岁了,算是半个大人了,每顿饭吃得比一个成年男人都多。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农村家庭都生得多,一家里面生五六个孩子都算平常的,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更别说收养别人家的孩子了。
路有远近,人有亲殊,就算养得起,和亲生的毕竟隔着一层,养父母和后妈后爸差不多,不能对孩子有半点不好,不然就要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农村的父母都是糙养孩子的,大多都是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都不想带回家一个祖宗。
再说周文明都这么大了,养了也养不熟,到头来连声“爹”“娘”都混不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