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3 / 7)
侯誉风收回视线,垂首沉声道:“闫律贪赃枉法,罪有应得,皇上如此处置,臣无话可说。”
……可你眼神里很有话说啊。
元帝在心里叹了口气,心道当忠臣难,当好君王又何尝不难。
父皇逝前,曾叮嘱他多方牵制势力,军权不外放,外戚不重用,可保皇位稳固。
上辈子他一一应承了,待父皇驾崩,却哪一样都做不好,为奸人所蒙骗,错杀忠良,直到国破家亡才彻底醒悟,最终,在某个偏远的小村落里,悔恨一生,再无人记起。
不过也好,至少他认清了许多事情,这一世,终归不会重蹈覆辙。
登基后,他暗地里帮侯誉风处理了那些殷家栽培的势力,在侯老爷子对付殷世谦的事上推波助澜,明面上为了在母后和国舅爷面前装傻,还特地以辅佐自己为名,授国舅爷右相之位,给足了甜头。
闫律原是殷世谦提拔上来的人,一把年纪爬到兵部尚书的位置,掌管军中兵力调配及军需供给。此次漠北之战本应结束得更早,却因军需迟迟不到位,被迫转攻为守拖延战时,众将领不满,回京前便联名参了他一本。元帝下令彻查,果真发现他中饱私囊数千两军资,战报急回,他一时挪不出银子才耽误了补给的最佳时机。
可查出来是一回事,如何处置又是另一回事。
如今朝堂群臣,唯左右相说话的分量最重,右相是贵为国舅爷的殷世谦,新任左相却是出身寒门的状元郎……说白了就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哪敢出言忤逆右相大人的意思,形同虚设,因此大多数人都以为皇上会搁置此事,待风头过了再打发便是,不料元帝当堂便公开了调查的结果,直接令人将闫律交由大理寺审问,静待发落。
这可惊掉了一群人的下巴,但凡进了大理寺,别说保不保得住命,最轻也得脱层皮才能出来,不仅那些冷眼观望、默默跟风的大臣,就连发起此事的武将们也未料到此事会如此顺利。
据说姓闫的还是国舅爷面前的大红人,他们做足了跟他死磕到底的准备,毕竟兵部掌管之事与他们关系重大,一旦出差错,头个丢性命的就是他们这些冲锋陷阵的武将,岂能容这种只顾一己之私的老东西作乱。
侯誉风更是如此,这件事本就是他暗中促成的,没出面是不想打草惊蛇,能拉闫律下台最好,不成的话,也能给闫律一个警告,让他今后安生些,否则有的是人想对付他。
可没想到,皇上非但不阻挠,还“明察秋毫”地翻出了一堆铁证,堵得闫律百口莫辩,只能认栽。
“众卿还有何事要奏?”
↑返回顶部↑
……可你眼神里很有话说啊。
元帝在心里叹了口气,心道当忠臣难,当好君王又何尝不难。
父皇逝前,曾叮嘱他多方牵制势力,军权不外放,外戚不重用,可保皇位稳固。
上辈子他一一应承了,待父皇驾崩,却哪一样都做不好,为奸人所蒙骗,错杀忠良,直到国破家亡才彻底醒悟,最终,在某个偏远的小村落里,悔恨一生,再无人记起。
不过也好,至少他认清了许多事情,这一世,终归不会重蹈覆辙。
登基后,他暗地里帮侯誉风处理了那些殷家栽培的势力,在侯老爷子对付殷世谦的事上推波助澜,明面上为了在母后和国舅爷面前装傻,还特地以辅佐自己为名,授国舅爷右相之位,给足了甜头。
闫律原是殷世谦提拔上来的人,一把年纪爬到兵部尚书的位置,掌管军中兵力调配及军需供给。此次漠北之战本应结束得更早,却因军需迟迟不到位,被迫转攻为守拖延战时,众将领不满,回京前便联名参了他一本。元帝下令彻查,果真发现他中饱私囊数千两军资,战报急回,他一时挪不出银子才耽误了补给的最佳时机。
可查出来是一回事,如何处置又是另一回事。
如今朝堂群臣,唯左右相说话的分量最重,右相是贵为国舅爷的殷世谦,新任左相却是出身寒门的状元郎……说白了就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哪敢出言忤逆右相大人的意思,形同虚设,因此大多数人都以为皇上会搁置此事,待风头过了再打发便是,不料元帝当堂便公开了调查的结果,直接令人将闫律交由大理寺审问,静待发落。
这可惊掉了一群人的下巴,但凡进了大理寺,别说保不保得住命,最轻也得脱层皮才能出来,不仅那些冷眼观望、默默跟风的大臣,就连发起此事的武将们也未料到此事会如此顺利。
据说姓闫的还是国舅爷面前的大红人,他们做足了跟他死磕到底的准备,毕竟兵部掌管之事与他们关系重大,一旦出差错,头个丢性命的就是他们这些冲锋陷阵的武将,岂能容这种只顾一己之私的老东西作乱。
侯誉风更是如此,这件事本就是他暗中促成的,没出面是不想打草惊蛇,能拉闫律下台最好,不成的话,也能给闫律一个警告,让他今后安生些,否则有的是人想对付他。
可没想到,皇上非但不阻挠,还“明察秋毫”地翻出了一堆铁证,堵得闫律百口莫辩,只能认栽。
“众卿还有何事要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