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6 / 7)
玄同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知”者,即明白大道的真义。道本虚体,本无可言,只能以心去悟,默契道体者,谓之真知。“不言”者,就是心与道合,惟自知自明,难以用语言表达其妙。大道之真谛,得之于心,悟之于性,以心性去合道,知之既真,行之亦易,但却无法用后天言语表达清楚。大道之行,无始无终,无踪无影,无声无色。用之于万物,皆是无为之化;行之于天下,皆是不言之教。故真知大道之圣人,贵行而不贵言,贵心领神会,而不贵有言有作。
“言者不知”,是说爱多言者,并非真懂得大道。言为心声,心不明大道之理,所以才夸夸其谈。多言之人,皆未悟透真理,故多生议论。议论愈多,而道理愈晦,夸夸而谈者,离道愈远。对大道这个无形无体之物,要以言语去形容,任你有百般聪明,千般智慧;任你以多么雄辨的口舌,无论怎样去描述,终不能肖大道之妙的端倪。故先辈有“道本无言”,“大道在不言中”,“言语道断”等训导。
真知道者,德为己德,修为己修,知之愈真,藏之愈固,惟恐一言轻出,德失于心。此便是知者所以不言之故。凡多言者,实是未知大道。道的本质精华实很难言,可言者多是外表现象。所以知者并非不言,而实是难言。多言之人,其言或支离片断,或流于异端,或为了耸人听闻,或显示能言善辩,皆是后天识心用事,不明大道之理。故曰“言者不知”。
凡是多言者,不仅易犯口过而害己,且极易误导而害人,造下无端口业。口业有四种,即妄言、绮(qi)语、两舌、恶口。口业最易犯,最难改。非礼勿言,静心慎言少言,乃是断口业之要。人心未佛化之前,心中之怨嗔(chēn)往往随言而出,伤人心身,自造业障。故地藏菩萨训曰:“慈悲化嗔(chēn),慎言静心。”青龙山人师曰:“静时常思己之过,闲时莫论他人非”。这些都是修心炼己,断除口业的律己之法。逐渐做到泯智勿炫,毋逞口锋之利,检言制舌,恪谨语言。慎之于未言之先,省之于方言之际,即可妄言不生,绮语不作,戒断口业。如此反复洗涤,则可进德修真。
【塞其兑,闭其门,
【
“塞其兑”,缄口忘言谓之“塞兑”,默守无为谓之“闭门”。兑即口,口乃是非之门,故太上要人闭其嘴,守其口,慎其言。先辈云:“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所指就是塞兑慎言的道理。人之失言,最易伤人,言语未出,心神先动,耗神散气,损人伤己,所以言多必失。若不缄口忘言,是非必然由此而生,人我之别由此而出。有道之人,其修心之功无不严密,处世之道无不混同,了断是非尘缘,非常注意言语的出入。圣人之言,言简意赅,言必合道;有问则答,不问不答,不得已而言,绝不轻言。此即是“塞其兑”。
所谓“闭其门”,人有六根六门,为害身之祸源。“六根”者,眼根为监察之门,耳根为采听之门,鼻根为出纳之门,舌根为审辩之门,身根为动静之门,意根为起灭之门。此六门若不关闭严守,则六贼自由出入,六尘任其染惹,以至于六识交妄,心上之灵台不能清静,性分之本体不能圆明,此乃世人损性害命之道。真知大道之人,将六门融归一性,不使内相幻发;屏绝万缘,不引外相入内。六门常闭,心清性静,不受外尘污染,不为外魔扰侵,此即“闭其门”。
修道之人,果能紧闭六门,调养神气,则心身自安。眼不妄视,其魂自然在肝;耳不妄听,其精自然在肾;鼻不妄闻,其魄自然在肺;口不妄言,其神自然在心;身不妄动,其意自然在脾;意不妄起,五神自然守舍。五神守舍,名为“五气朝元”。由此而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元神还虚,名为“三花聚顶”。此等妙处,都是六门紧闭之功力。
人体生命科学,分为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具有体元与体源的整体性与全息性。其先天系统具有“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的物理化特性和肉眼不可见的先天特性。人的后天系统,即显态形体躯壳的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积累而形成的主观意识和后天思维智识。
佛家对人体有“八识”之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污染识)、阿赖耶识,此前七识都是阐述阳性体源系统的意识系统。道家则以“六根”学说阐述阳性显态体源生理与心理意识系统的相互关系。佛道都将“六根”作为修真禁忌。正如《太上灵宝业报因缘经》所云:“六根者能生诸业,犹如草木生诸花叶,子实相传相生,故有六情、六欲、六染、六入、六贼、六尘、六识等。”六根中,心根清静最为关键。此正如元代·王维一《道法心传》中所云“一念未起是真心,思虑才兴即妄心;心死方知神始活,逍遥物外鬼神钦。”
【挫其锐,解其纷,
↑返回顶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知”者,即明白大道的真义。道本虚体,本无可言,只能以心去悟,默契道体者,谓之真知。“不言”者,就是心与道合,惟自知自明,难以用语言表达其妙。大道之真谛,得之于心,悟之于性,以心性去合道,知之既真,行之亦易,但却无法用后天言语表达清楚。大道之行,无始无终,无踪无影,无声无色。用之于万物,皆是无为之化;行之于天下,皆是不言之教。故真知大道之圣人,贵行而不贵言,贵心领神会,而不贵有言有作。
“言者不知”,是说爱多言者,并非真懂得大道。言为心声,心不明大道之理,所以才夸夸其谈。多言之人,皆未悟透真理,故多生议论。议论愈多,而道理愈晦,夸夸而谈者,离道愈远。对大道这个无形无体之物,要以言语去形容,任你有百般聪明,千般智慧;任你以多么雄辨的口舌,无论怎样去描述,终不能肖大道之妙的端倪。故先辈有“道本无言”,“大道在不言中”,“言语道断”等训导。
真知道者,德为己德,修为己修,知之愈真,藏之愈固,惟恐一言轻出,德失于心。此便是知者所以不言之故。凡多言者,实是未知大道。道的本质精华实很难言,可言者多是外表现象。所以知者并非不言,而实是难言。多言之人,其言或支离片断,或流于异端,或为了耸人听闻,或显示能言善辩,皆是后天识心用事,不明大道之理。故曰“言者不知”。
凡是多言者,不仅易犯口过而害己,且极易误导而害人,造下无端口业。口业有四种,即妄言、绮(qi)语、两舌、恶口。口业最易犯,最难改。非礼勿言,静心慎言少言,乃是断口业之要。人心未佛化之前,心中之怨嗔(chēn)往往随言而出,伤人心身,自造业障。故地藏菩萨训曰:“慈悲化嗔(chēn),慎言静心。”青龙山人师曰:“静时常思己之过,闲时莫论他人非”。这些都是修心炼己,断除口业的律己之法。逐渐做到泯智勿炫,毋逞口锋之利,检言制舌,恪谨语言。慎之于未言之先,省之于方言之际,即可妄言不生,绮语不作,戒断口业。如此反复洗涤,则可进德修真。
【塞其兑,闭其门,
【
“塞其兑”,缄口忘言谓之“塞兑”,默守无为谓之“闭门”。兑即口,口乃是非之门,故太上要人闭其嘴,守其口,慎其言。先辈云:“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所指就是塞兑慎言的道理。人之失言,最易伤人,言语未出,心神先动,耗神散气,损人伤己,所以言多必失。若不缄口忘言,是非必然由此而生,人我之别由此而出。有道之人,其修心之功无不严密,处世之道无不混同,了断是非尘缘,非常注意言语的出入。圣人之言,言简意赅,言必合道;有问则答,不问不答,不得已而言,绝不轻言。此即是“塞其兑”。
所谓“闭其门”,人有六根六门,为害身之祸源。“六根”者,眼根为监察之门,耳根为采听之门,鼻根为出纳之门,舌根为审辩之门,身根为动静之门,意根为起灭之门。此六门若不关闭严守,则六贼自由出入,六尘任其染惹,以至于六识交妄,心上之灵台不能清静,性分之本体不能圆明,此乃世人损性害命之道。真知大道之人,将六门融归一性,不使内相幻发;屏绝万缘,不引外相入内。六门常闭,心清性静,不受外尘污染,不为外魔扰侵,此即“闭其门”。
修道之人,果能紧闭六门,调养神气,则心身自安。眼不妄视,其魂自然在肝;耳不妄听,其精自然在肾;鼻不妄闻,其魄自然在肺;口不妄言,其神自然在心;身不妄动,其意自然在脾;意不妄起,五神自然守舍。五神守舍,名为“五气朝元”。由此而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元神还虚,名为“三花聚顶”。此等妙处,都是六门紧闭之功力。
人体生命科学,分为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具有体元与体源的整体性与全息性。其先天系统具有“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的物理化特性和肉眼不可见的先天特性。人的后天系统,即显态形体躯壳的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积累而形成的主观意识和后天思维智识。
佛家对人体有“八识”之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污染识)、阿赖耶识,此前七识都是阐述阳性体源系统的意识系统。道家则以“六根”学说阐述阳性显态体源生理与心理意识系统的相互关系。佛道都将“六根”作为修真禁忌。正如《太上灵宝业报因缘经》所云:“六根者能生诸业,犹如草木生诸花叶,子实相传相生,故有六情、六欲、六染、六入、六贼、六尘、六识等。”六根中,心根清静最为关键。此正如元代·王维一《道法心传》中所云“一念未起是真心,思虑才兴即妄心;心死方知神始活,逍遥物外鬼神钦。”
【挫其锐,解其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