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6 / 7)
种种顾虑中,事情便拖下来了。明景帝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子嗣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位处理政事极为幼稚的皇帝,丝毫没有料到一场惊天阴谋将要来临。
转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几日不能临朝。群臣到左顺门问安。宦官兴安走出来,愤而指责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有何益处?”群臣哑口无言,只得退了出去。
在朝房中,众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议,认为兴安之语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们商议立储之事。御史萧维祯等人提议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大学士萧镃认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应该另选贤良。群臣意见不一,鉴于御史钟同的前车之鉴,没有人敢轻易上奏提重立沂王为储,于是拟定以“早建元良”请。
正月十四,群臣将奏疏递了上去,明景帝没有同意。且下发谕令道:“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表示皇帝将于正月十七临朝。
按照明朝惯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礼,大祀天地。群臣都认为这是明景帝身体好转的标志,于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议。
然而,深宫中的明景帝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原本计划正月十五亲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宫,正月十七临朝,哪知道刚刚站起身,就头昏眼花,摇摇欲坠。朱祁钰叹息了半天,最终决定放弃计划,选派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
按理来说,代为祭祀的大臣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应该从内阁或者六部中选取,但明景帝生怕自己的病情动摇人心,便决定选一位武将。于是,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历史就因为这一意外而改写,不日,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即南宫复辟,实际上是因为明景帝病重,某些投机分子临时起意,事先并未有周密谋划。参加这一政变的人,主要有武清侯石亨、大宦官曹吉祥、靖远伯王骥、京营都督张軏、礼部左侍郎杨善,以及都御史徐有贞。其中,徐有贞是主谋首脑人物。
石亨,渭南[12]人。出身军人世家,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正统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参将,辅佐朱冕守大同。也先进犯大同时,明军兵败,石亨单骑奔还,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后来北京保卫战时,兵书尚书于谦认为石亨熟知兵事,力荐他掌管五军大营。石亨不负所望,立下大功,被封为武清侯。
由一个戴罪的败军之将,瞬间加官进爵,石亨难免受宠若惊。在他内心深处,相当感激于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达感谢,石亨特意上书,请求明景帝加封于谦之子于冕官职。
石亨当然知道于谦当初大胆起用他,仅仅是因为他熟悉军情,在公不在私,但他仍然不大了解于谦为人。于谦听说石亨举荐于冕后,一点也不领情,大声道:“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于谦不但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石亨的好意,还当众指责他徇私。石亨十分难堪,又愧又恨。原先的一腔感恩戴德之心,立即化作了怨恨,发誓有朝一日要报复。
明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宠有加,恩遇甚至超过了于谦。可笑的是,明景帝病重时,为挑选大臣代行祭祀大礼而费尽心机。皇帝反复权衡后,没有选择于谦,而是选择了石亨。而刚好是这个石亨,看见明景帝病重难起后起了异心,密谋拥立明英宗复辟,以立不世功勋。
大宦官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13]人。早年曾依附于权倾当朝的大宦官王振,颇得明英宗宠信,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明景帝即位后,王振同党马顺、毛贵等人均被杀死。曹吉祥却因长年在外监军而逃过了一劫,并很快调回京师,掌管禁军与内廷侍卫,成为新皇帝的新宠。后虽一度因出身于老太监阮浪门下而间接卷入金刀案,但他却棋高一着,抢先贿赂了司礼监大宦官兴安,又通过武清侯石亨居中向明景帝说项,由此未多受牵连,仅到锦衣卫官署转了一圈儿便被释放,且恩宠不衰。
↑返回顶部↑
转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几日不能临朝。群臣到左顺门问安。宦官兴安走出来,愤而指责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有何益处?”群臣哑口无言,只得退了出去。
在朝房中,众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议,认为兴安之语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们商议立储之事。御史萧维祯等人提议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大学士萧镃认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应该另选贤良。群臣意见不一,鉴于御史钟同的前车之鉴,没有人敢轻易上奏提重立沂王为储,于是拟定以“早建元良”请。
正月十四,群臣将奏疏递了上去,明景帝没有同意。且下发谕令道:“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表示皇帝将于正月十七临朝。
按照明朝惯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礼,大祀天地。群臣都认为这是明景帝身体好转的标志,于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议。
然而,深宫中的明景帝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原本计划正月十五亲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宫,正月十七临朝,哪知道刚刚站起身,就头昏眼花,摇摇欲坠。朱祁钰叹息了半天,最终决定放弃计划,选派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
按理来说,代为祭祀的大臣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应该从内阁或者六部中选取,但明景帝生怕自己的病情动摇人心,便决定选一位武将。于是,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历史就因为这一意外而改写,不日,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即南宫复辟,实际上是因为明景帝病重,某些投机分子临时起意,事先并未有周密谋划。参加这一政变的人,主要有武清侯石亨、大宦官曹吉祥、靖远伯王骥、京营都督张軏、礼部左侍郎杨善,以及都御史徐有贞。其中,徐有贞是主谋首脑人物。
石亨,渭南[12]人。出身军人世家,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正统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参将,辅佐朱冕守大同。也先进犯大同时,明军兵败,石亨单骑奔还,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后来北京保卫战时,兵书尚书于谦认为石亨熟知兵事,力荐他掌管五军大营。石亨不负所望,立下大功,被封为武清侯。
由一个戴罪的败军之将,瞬间加官进爵,石亨难免受宠若惊。在他内心深处,相当感激于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达感谢,石亨特意上书,请求明景帝加封于谦之子于冕官职。
石亨当然知道于谦当初大胆起用他,仅仅是因为他熟悉军情,在公不在私,但他仍然不大了解于谦为人。于谦听说石亨举荐于冕后,一点也不领情,大声道:“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于谦不但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石亨的好意,还当众指责他徇私。石亨十分难堪,又愧又恨。原先的一腔感恩戴德之心,立即化作了怨恨,发誓有朝一日要报复。
明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宠有加,恩遇甚至超过了于谦。可笑的是,明景帝病重时,为挑选大臣代行祭祀大礼而费尽心机。皇帝反复权衡后,没有选择于谦,而是选择了石亨。而刚好是这个石亨,看见明景帝病重难起后起了异心,密谋拥立明英宗复辟,以立不世功勋。
大宦官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13]人。早年曾依附于权倾当朝的大宦官王振,颇得明英宗宠信,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明景帝即位后,王振同党马顺、毛贵等人均被杀死。曹吉祥却因长年在外监军而逃过了一劫,并很快调回京师,掌管禁军与内廷侍卫,成为新皇帝的新宠。后虽一度因出身于老太监阮浪门下而间接卷入金刀案,但他却棋高一着,抢先贿赂了司礼监大宦官兴安,又通过武清侯石亨居中向明景帝说项,由此未多受牵连,仅到锦衣卫官署转了一圈儿便被释放,且恩宠不衰。
↑返回顶部↑